莎翁這位老朋友總是精準(笑),他提醒我們:觀看從來不是純粹的、客觀的。當我們透過「眼睛」這個畫框觀看世界,其實那個框早已被我們的身體姿態、情緒立場、文化背景……悄悄調過色、校過光。
所以你所說的「我看見了」,可能只是你早已預設的、想像中的樣貌,而不是真實的人、物或情境。
莎士比亞還說:「眼睛啊,終究只能畫出它所看見的,卻無法真正認出你深藏的心。」這句話,像一記溫柔卻犀利的提醒,尤其對於那些試圖描繪人性、描寫情感的創作者來說:你筆下那個人,是「他」?還是「你心中想像的他」?觀看,其實是一面鏡子——你以為你在看對方,但往往看到的是自己未察覺的投射。

就像維梅爾筆下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她的神情安靜又難以捉摸,讓人忍不住一看再看。但每個人心裡看到的她,好像都不太一樣:有人覺得她在等待、有人覺得她在哀愁、也有人說她是純粹的靜謐本身。
那麼,我們看見的是她,還是我們渴望從她眼中看見自己的某種狀態?那抹微微張開的唇、轉身的瞬間——是否其實是我們自己的情感在回音?
-
你呢?你有沒有過那種時刻,覺得自己明明在「看著某人」,卻像是在看一面溫柔的鏡子?歡迎留言或寫信來聊聊,我真的很想聽聽你的故事。
下一篇,我想帶你一起更進一步,走進那場「觀看的練習」裡。不是技巧性的臨摹,也不是視覺的掃描,而是一種從身體感、空間關係,到心理開放的「凝視技術」。
-
❍ 那將會是我們這趟小小觀看旅程的最後一篇: 篇三|觀看的技術與感知:那場靜靜發生的凝視練習。
❍ 記得留一點空白給自己,也給世界一次機會——讓觀看不只是看,而是重新連結的方式。我們很快再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