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麼深刻的「觀看」,究竟該怎麼「學」、怎麼「教」?
答案是:它不是能靠背誦、整理成 SOP 的知識,而更像一顆需要時間、土壤與耐心的種子。它會在一次次的觀察、一場場的練習中慢慢發芽,甚至會在你「不刻意追求」的時候悄然開花。
可能是在一片模糊與不確定中,你突然感覺到某種結構正在成形;也可能是在你靜靜凝視某個人、某個場景時,突然發現——你真的「在那裡」了。這樣的觀看,不是技法的堆疊,而是一種關係感知的轉向——從「我要畫出驚人的作品」,到「我與這片風景,我與這個人,我們之間此刻有真正的連結嗎?」

就像維梅爾筆下的《畫家的畫室》,畫面不只是靜物的描繪,而像是對觀看本身的凝視:畫家低頭專注、模特兒靜默等待,連窗外灑進來的光線,都彷彿在提醒我們——真正的觀看,是一場彼此的允許,一場無聲的同在。
有時,最真實的觀看,往往來自放下控制、全然在場的時刻。
三篇關於「看」的對話,走到這裡,也走進了一種慢慢展開的空白。我們從眼睛走進心,再從心回到身體與感知——你有發現嗎?觀看從來不是單一視角,而是一場與世界共振的邀請。
希望這段旅程,能為你開出一點小小的縫隙,讓觀看這件事,不再只是「用眼」,而是一次次溫柔地「在場」。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凝視練習,記得也留給自己一點空白與安靜。願我們在每一次凝視中,都能更靠近自己,也更靠近這個美麗的世界。謝謝你陪我走完這趟觀看的旅程。
-
希望這些練習與思考,能在你日常的角落靜靜發芽,讓你的眼睛與心靈,變得更加柔軟,也更加寬闊。未來還有很多故事等著我們一起探索,我會繼續寫下去,也許下一次,我們會在另一段故事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