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生的重量,有時只需一個夏天的陽光與海風,就能溫柔承接。」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部讓你安靜下來、讓心緩緩被治癒的電影,那麼《The Summer Book》會是一封寫給你靈魂的情書。
改編自芬蘭作家圖娃·楊松(Tove Jansson)的同名小說,《The Summer Book》就像一幅被海風吹拂的水彩畫,淡雅卻充滿力量。電影將原著中濃烈的人生體悟,以一種近乎禪意的節奏娓娓道來:一個六歲小女孩蘇菲,與年邁的祖母,一起在波羅的海的小島上度過一整個夏天,彼此學習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失落、孤單與愛的缺席。
❖ 一場「無言的哀悼」,藏在最溫柔的日常裡
《The Summer Book》的故事從未明言「失去」的具體事件,但觀眾可以敏銳地察覺,這個夏天的到來,並不只是度假,而是祖孫兩人「療傷」的過程。蘇菲的母親剛過世,她不說出口,卻總在夜裡睜著眼;而祖母,則以一種充滿幽默與哲思的方式,陪她慢慢重建與世界的連結。
他們談論死亡,像在談論潮汐一樣自然;他們種植物、修木屋、爬岩石、看雲變幻……這些日常之事,卻是療癒的伏筆,是在用生活本身來緩緩撫平失落的邊緣。
✦ 「人生無法修復的裂縫,有時只需要一個願意陪你安靜坐著的人。」
電影用幾乎是極簡主義的語言,讓情緒像霧一樣瀰漫,從不強求眼淚,但總能在不經意處讓人紅了眼眶。
❖ 祖母這個角色,是人生最後一堂美學課

祖母,是全片最閃耀的存在。她不是那種柔弱的老太太,而是一個堅強、古怪又極具生命力的靈魂——她愛說反話、討厭虛偽、充滿孩子氣,甚至在談論死亡時,都像在訓斥宇宙的荒謬。
她與蘇菲之間的對話,不是教條式的教育,而是靈魂的碰撞。這些對話就像一首首哲學小詩,句句都能寫進手帳裡:
「人死後去哪裡?大概是去找沒有蚊子的地方吧。」
「我老了,不是沒力氣,是不想浪費力氣在你們年輕人身上。」
她的存在,讓我們重新思考:所謂「教育」,也許不在於給孩子標準答案,而是讓她們學會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 夏日光影下的攝影,是對「靈魂居所」的凝視
《The Summer Book》的美學風格,簡直就是一首芬蘭式的極光詩。導演利用自然光線與長鏡頭,營造出一種「被時間擁抱」的感覺。每一幕都像是可以擷取下來當作桌布的靜謐風景:
• 清晨島嶼上的薄霧,像從天上滑落的羽絨;
• 老人與孩子並肩坐在岩石上,對著遠方發呆,背景是一望無際的海面……
✦ 這部電影沒有快速剪接,沒有高潮迭起的轉折,但卻讓我們回想起——原來「安靜」本身,就是一種情節。
❖ 不只是祖孫情,更是「孤獨」與「陪伴」的雙人舞
《The Summer Book》最令人動容之處在於,它不只是講一段祖孫的關係,更是在討論一個普遍的人生命題:「如何在孤獨裡活下去?」祖母有她的身體老化與思想冷靜,蘇菲則是正在失去與建立之間擺盪。這段夏日時光,就像是兩種孤獨的靈魂彼此牽引,共同編織出一種「不被命運打敗的生活方式」。
他們不需要彼此完整,卻因為同行,而讓這段人生不再破碎。
❖ 你能不能,為你的靈魂留下一個島?
✦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裡,我們是否還保有一塊「屬於自己與愛的人」的小島?
《The Summer Book》不是一部讓你情緒高漲的電影,它是一部讓你沉澱、讓你呼吸、讓你重構「與生命和解」方式的作品。它會在你看完後,讓你重新想起某段與祖父母的記憶、某個沒來得及說再見的夏天,某次你學會成長的瞬間。
❖ 給你三個理由,把《The Summer Book》放進人生的片單
1. 一場關於死亡與愛的安靜告白:不是灑狗血的親情戲,而是真實的哀悼旅程。
2. 一堂哲學與詩意交織的生命課:祖母角色堪比宮崎駿動畫裡的智慧長者,每句話都值得珍藏。
3. 為現代人找回內在小島的祕密地圖:看完你會想暫時離開社群媒體,靜靜看天光雲影在水面變化。
❖ 結語: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需要陪伴的孩子」
在這個資訊爆炸、節奏瘋狂的時代,像《The Summer Book》這樣「緩慢而真實」的作品,顯得彌足珍貴。它提醒我們:「不是所有的失去,都需要喊出來才算存在;不是所有的愛,都需要大張旗鼓才有力量。」
有時候,真正感動人的電影,不是讓你大哭一場,而是讓你靜靜流淚,然後微笑著重新面對生活。
✦ 願你在這部夏日之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