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施明宏建築師

許多考題會直接要求設計「社區活動中心」、「文化推廣中心」或「多機能集會設施」,你得知道它不是單一用途,而是承接地方能量的容器。因此,在設計這類空間時,必須考量多元使用需求,從社區聚會、文化表演到教育講座,甚至是臨時避難所,都可能成為其功能的一部分。同時,空間的靈活性與可調整性也是關鍵,能夠因應不同場合快速轉換,滿足多樣化的社區需求。
例如在 106 年建築師考試設計題中,題目要求設計一座社區活動中心,基地位於一塊尚未開發的空地,題幹明確指出:「居民目前多使用土地公廟前的廣場、道路及部分基地空地,進行晨間舞蹈與太極拳活動。」
這句話,其實已經透露了設計的關鍵:這不是一棟蓋給政府看的建築,而是要回應居民當下生活方式,並提供更安全、有彈性的空間載體,來包容他們原本就已經存在的活動模式。

題目同時提出:需規劃一個「可供 130 人以上使用之室內多功能集會空間與辦公室」。這看似簡單,但背後其實蘊含多重需求:
- 清晨長輩們跳舞、打太極,是否可以有遮陽、遮雨與通風的騎樓式空間?
- 白天舉辦里民會議、教育講座,是否能迅速調整座位、音響與光源?
- 災害時期是否能臨時轉為避難據點,有足夠開放性與安全動線?
筆者想對考生說的是這些都意味著:你所設計的空間,不能只是封閉的一間大禮堂,而必須是:
✦ 可拆可合
✦ 可靜可動 ✦ 可日常使用,也可應變突發情境
換句話說,靈活性與可調整性就是設計這類活動中心的核心策略。
這代表你在規劃上必須處理:
- 平日 × 假日的轉換機制
- 個人活動 × 團體活動的空間共享
- 靜態學習 × 動態體育的干擾管理

例如題目提到的多種的使用空間和人潮就是要考驗考生的整合能力
這時候,空間的彈性、隔間的可變性、甚至是動線設計的交織與分流策略,才是你應對這類考題的核心手法。
基地分析:不只看尺度,更要看「潛能」
考題會給你一塊角地、邊地、狹長地甚至不規則基地,這時你不是只要會量距離和算面積,而是要讀出「基地對社區的意義」。
筆者建議問自己幾個問題:
- 這裡是社區中心還是邊緣?(牽涉到交通流量與服務半徑)
- 附近有學校、公園、市場嗎?(影響你是否要串聯活動動線)
- 基地是否具防災潛力?(與開放空間、儲藏機能相關)
基地不只是一塊地,而是你設計故事的開場白。你看得越深,配置就越合理。

例如:101年設計「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與活動中心增建」規劃設計。
這塊角地基地不只是一塊空地,而是社區節點的起點。它位於雙臨路交會處,高程+2M具防災優勢,北側臨綠帶具景觀潛能。
透過分系分析可看出:基地具備「可達性強」「開放空間足」「避難動線清楚」三大潛能,適合規劃為結合社區活動、防災與日常休憩的多功能空間。

多機能大空間,要有「策略性拆解」
依據筆者經驗最容易翻車的情況是畫一個大空間,然後中間畫一顆球場,交卷。
其實多功能空間應該具備幾個面向:
- 展演性:有舞台、燈光、觀眾席的佈局
- 體育性:標準尺寸與安全退距
- 可調性:是否可以「拆隔 → 展開 → 合併」
例如你可以設計一面可旋轉的隔音牆,讓場地在不同需求下快速切換,也可以透過挑高空間與視覺通透性,營造出「共享但不打擾」的場域感。

剖面 × 垂直設計思考,展現空間策略

這裡是多數考生落差最大的區塊。
你若只是把樓層疊上去,就失去了「設計語言」。
你可以這樣設計剖面策略:
- 將一樓挑高空間與二樓觀景走廊連動,創造視覺連結
- 運用自然高差,讓戶外劇場或綠坡面進入一樓禮堂
- 運用剖面高差藏置機電、冷氣排氣、器材倉庫
這些不是額外的圖,而是你向閱卷老師展現:「我有思考整體空間如何呼吸、如何流動、如何使用」。

願景 × 地方性,是設計的靈魂
考試要拿高分,一定要超越配置與分區本身,去展現「你理解這個地區、也願意為社區帶來什麼改變」。
例如:
- 在地老化嚴重 → 活動中心轉型為「健康促進中心」
- 年輕人外流 → 結合「創業空間 × 表演場域」
- 災害頻繁地區 → 變成「備災教育基地 × 儲備倉儲設施」
一句有力的設計願景,會讓你的作品從圖紙變成一個「想像中的生活未來」。
活動中心設計,不只是畫圖,而是一種「公眾溝通」
設計一座活動中心,是你跟這塊土地上所有人對話的起點。你要懂得聽懂需求,也要懂得「願景」未來。
例如96年:社區文史資料館與里民活動中心設計

在現在的建築設計考試中,有一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你的設計,必須與周邊環境產生強烈的關係。
更重要的是:這不只是畫一張配置圖,而是一種對這塊土地的回應。你必須透過設計,跟這裡的居民對話,跟這塊地的歷史對話,甚至跟它未來的可能性對話。
這次的基地條件非常鮮明──它鄰近大量保存良好的日式老建築群,旁邊還有一座古蹟,整個區域就像一座活著的歷史舞台。
筆者建議考生在作答時,一定要特別留意:風貌的延續與空間語彙的對話,將會是破題的關鍵。

設計的不只是「社區文史資料館+里民活動中心」,而是要回應這幾個核心問題:
- 怎麼讓這些歷史風貌被大家重新看見?
- 怎麼用建築語言把社區的故事保留下來?
- 又要怎麼讓居民真正願意走進來,認同並使用這個空間?
這是一場非常真實的「歷史與社區的雙向溝通」,不只是配置與立面的操作,更是整體理念與策略的展現。
考生務必要記住:
你的設計,必須站在「社區更新 × 歷史風貌保存 × 生活參與」的交叉點上思考。你要能提出一種設計語言,既能尊重舊有風貌,又能創造新的公共價值。
本基地擁有的條件也相當有潛力──是公有土地,有民間團體捐助支持,意味著你有機會主導一次深具代表性的場域更新。你不是在蓋一棟機能建築,而是在構築一個讓人願意走進來、停留下來,甚至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社區核心。
你不是只是設計一棟建築,而是提出一個:「我們社區可以更好」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