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備建築師設計考試的過程中,很多同學常常會問我一句話:「老師,我畫圖太慢了,有什麼辦法可以更快把圖面完成嗎?」
其實,速度並不是從「快」開始練的,而是從「對」開始練的。

一、先有策略,再談速度
完成圖面的速度,往往跟構想是否清晰密切相關。如果你花了很多時間畫圖,卻一直在擦改或調整,很可能是因為你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明確的配置策略。
📌 建議做法:
- 一開始花5~10分鐘列出空間需求清單與分群概念(如:動靜分區、服務與被服務空間、對外開放區與內部核心區)。
- 用手繪草圖先快速排一次空間,再開始畫正式圖面。

二、建立「配置公式」,減少猶豫時間
在衝刺階段,每次畫圖都不應該是重新摸索。你應該有幾套「你熟悉的配置類型」,例如:
- 中軸式配置(適合活動中心、文教類型)
- L型配置(適合有邊角限制的基地)
- 三角分群(適合共居與多單元配置)
📌 考場上就是用這些公式套用,再微調即可。

三、使用「圖面模組」,快速拉出基本架構
有經驗的同學會建立自己的「空間模組庫」,例如知道:
- 標準教室:8x8m,容納40人
- 小型辦公室:6x6m,可容納2~3位
- 餐廳+廚房模組:約10x15m,含動線與排煙
這些模組變成你配置的積木,不必每次都重新猜面積與大小。
四、畫圖就是做決定,減少「回頭修」
不要在畫圖時猶豫不決、邊畫邊改。你的筆應該是「決策的延伸」,一筆畫下去就代表一個空間已經決定。
📌 心法建議:
- 配置之前:想清楚量體與流線邏輯
- 畫圖過程:集中精神、不要邊畫邊滑手機
- 每一次練習:限時 90 分鐘內完成初稿,模擬考場節奏

五、練習圖面,不是為了畫得漂亮,而是為了「會作答」
我常說一句話:「設計考試,不是圖畫比賽。」畫圖的目的是溝通你的設計邏輯與空間策略,不在於陰影畫得多美、字寫得多工整。
所以,不要追求完美,而是追求清楚、完整、到位。
延伸主題①|一天該練幾張圖才夠?掌握「量」與「質」的平衡
在衝刺期,很多考生會問:「是不是一天畫3張才算有效率?」
📌 我的建議是:
- 初期練習重視「完整流程」,一天1張完整配置圖+透視/剖面搭配分析。
- 中期開始進入「題型熟練階段」,可以安排一天2題配置練習,1題剖面搭配圖說練習。
- 考前最後兩週可進入「限時模擬演練」,一天一張90~120分鐘限時圖面練習+隔天修正重畫一次。
這樣的節奏讓你既能思考,也不會只是在拚產量。

延伸主題②|畫圖時間怎麼分配?三段式策略有效提升速度
很多人畫圖常常出現「前面慢慢鋪,後面時間不夠」的情況。你可以試試這個三段式時間分配法:
- 10分鐘:策略構想+分群草圖
- 60分鐘:平面配置、流線與量體定位
- 20~30分鐘:細化構造、補齊圖說與簡易立剖
📌 考場練習建議:
- 使用手機鬧鐘提醒,每30分鐘檢視一次進度。
- 不要在第一張圖上停留太久,保留時間給剖面/分析圖。
延伸主題③|常見的圖面失誤與避免方法
錯不是不會畫,而是太晚發現錯了。
這些失誤,其實很多人都踩過雷:
❌ 錯誤一:主動線沒留空,空間太擠
✅ 提前畫出「主動線粗線」作為保留區,空間可彈性調整。
❌ 錯誤二:空間大小錯估,比例失衡
✅ 熟記模組尺寸,每次配置後回頭量一次實際面積。
❌ 錯誤三:立面方向錯誤,剖面無法表現重點
✅ 記得剖面選擇要能穿越主要空間動線與多層次設計。

穩定出圖,來自反覆練習正確流程
快速完成圖面,不是靠畫得快,而是靠想得清楚、畫得有條理。下次你畫圖時,不妨試試這五個核心步驟與三個延伸主題:
✅ 先想策略
✅ 套用熟悉的配置類型 ✅ 使用空間模組 ✅ 畫圖就是決策 ✅ 以清楚為目標,不求華麗
延伸練習也別忘了:掌握節奏、控制時間、避免錯誤,才能讓你的實力在考場穩穩發揮出來。
📣 如果你正在準備設計考試,歡迎參加我們的圖面實戰工作坊,每週實戰題型搭配個別批改與教學影片,讓你的出圖效率與策略力同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