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施明宏建築師

但如果你最近有機會走進一間新的圖書館,你可能會想:「欸?這裡真的還是圖書館嗎?」
筆者很常出一類題目:設計一座圖書館。 可是這幾年我越來越不敢用「傳統印象」去教學生畫圖書館了,因為圖書館真的變了!
一、圖書館空間正在大翻轉
以前的圖書館:重藏書、重安靜。
現在的圖書館:重「人」、重「互動」、重「好玩」。
在數位化、共享經濟的影響下,圖書館慢慢變成一個大家可以討論、創作、甚至辦活動的地方。像我最近去過某所大學的圖書館,一進門就看到同學們坐在沙發上談論設計案、旁邊還有人在錄Podcast,根本是創意基地!
所以現在我們在教學時,已經不再只是強調書架怎麼排,而是會問學生:「你想讓誰來這個空間?他們會怎麼用?」
二、圖書館其實有四種「個性」

三、設計圖書館不能只畫書架
你可能會問,那我如果真的要設計圖書館,要注意哪些事?

圖書館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知識的殿堂,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它的功能早已不再局限於借還書籍的場所。當我們談到設計一座圖書館時,重點不只是「書架」的排列或藏書的數量,而是如何讓這個空間成為一個能夠啟發靈感、促進交流、甚至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地方。
我常用以下幾個關鍵詞提醒學生:
- 彈性好動線:家具要能移動,空間可以變化
- 吸引力:怎樣讓人走進來、想留下來?
- 人性互動:不只自己看書,也能一起做事
- 科技融合:自助借書、電子書、互動牆都能加進來
- 像客廳一樣舒服:沙發、綠植、好光線
- 寶藏展示:讓人看到圖書館也能超有文化感!
最重要的問題:你想讓這裡成為什麼樣的地方?
設計圖書館的重點,最終還是回到一個核心問題——你希望這裡成為什麼樣的地方?是安靜閱讀的避風港?是促進創意的交流空間?還是一個讓人重新愛上學習的地方?每一座圖書館的設計都應該有它獨特的故事與使命,這樣才能真正打動人心,成為社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圖書館的設計不只是建築與家具的堆砌,而是一種對空間的想像與對人的關懷。當我們重新思考圖書館的本質時,或許會發現,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個能夠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力量所在。
四、你會畫哪些空間類型?
以下這些是我常在課堂上給學生練習的分類,大家也可以自己想想要怎麼安排:
- 閱讀共享區:沙發、靠窗座位、安靜室
- 學習空間:開放教室、小組討論區、電腦桌
- 創意空間:3D列印、錄音室、Maker區
- 分齡專區:親子故事區、青少年漫畫區、樂齡小角落
- 展演空間:階梯式小劇場、多功能講堂
這些空間不一定要全都畫出來,但要有策略、有組合、有故事性。
五、圖書館不只是建築,也是態度
圖書館空間的轉型,其實是在問一個問題:「知識」該如何更貼近生活?
對我來說,讓學生學會設計圖書館,不只是為了考上建築師,也是學會如何用空間去理解一個社區、服務不同年齡與背景的人。
未來的圖書館,會是學習基地、社交舞台、創作工坊、文化會客室——也是考題裡最有趣的一種題型。
如果你是建築考生,請記住:
📌「圖書館,不只是藏書的地方;它是一種城市的態度,一種共享的風景。」
六、使用者觀點,相揪來!(分齡與共融)
「圖書館的設計,必須考慮從兒童到長者的多元使用族群,打造真正共融的知識空間。」
在數位轉型與人口結構變化下,圖書館的使用者族群呈現多元化與分眾化,因此設計上應根據年齡、習慣與需求,進行空間區分與整合,以下為典型配置策略:
兒童與親子族群:
- 親子共讀區:配置地墊、故事屋、小型舞台等,鼓勵互動與早期閱讀。
- 圖書種類:繪本、觸覺書、互動裝置書。
- 空間特性:安全、開放、可見性高、靠近出入口以利家長管理。
青少年族群:
- 青少年專區:漫畫、音樂、影視資料、社群空間。
- 學習支持:小組討論間、數位教室、開放電腦桌區。
- 空間特性:半開放、具有個性風格、色彩活潑,區隔安靜閱覽空間以避免干擾。
高齡與樂齡使用者:
- 設計要點:照明充足、無障礙、座位舒適、動線簡明。
- 配備設施:放大鏡、輔助閱讀器材、大字體書籍區、健康講座區。
- 空間特性:安靜、私密、靠近廁所與無障礙動線。
新住民與多語使用者:
- 語言支持:設置多語書籍(如印尼文、越南文)、語言學習區。
- 文化展示:提供母國文化主題書展與交流活動空間。
- 空間特性:開放多元、鼓勵互動與文化融合。

筆者觀察到許多同學在圖書館設計的考題中,常常忽略「使用者分齡」的細節安排,空間畫得漂亮,卻全是大通舖式的開放閱覽區,沒有針對親子、青少年或高齡族群進行有效分區。這樣的圖面容易流於空泛,無法體現圖書館「共融性」的本質,也因此在評圖時容易失分。
建議同學在圖面配置時,先思考「誰會來用這個空間?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再進行分區安排,這樣不但可以讓空間策略更有說服力,也能讓評審一眼看出你對題目核心的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