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經典漫畫是什麼?是揮灑熱血的少年冒險,還是細膩描繪日常的溫情故事?對我而言,答案始終如一——是那個頂著瓜皮帽、穿著黑馬甲黃長衫的八字鬍中年男子。他的名字,響徹華人世界超過半個世紀:老夫子。

從大學圖書館的漫畫冊到便利商店書架,再到DVD裡播放的卡通影像,《老夫子》不只是一本漫畫,它是一段跨越時代的文化印記。它承載的不只是笑聲與想像,更是數十年來香港與華人社會的縮影、幽默、與諷刺。
一筆勾出時代的輪廓《老夫子》誕生於1960年代的香港。當時社會動盪、經濟尚未騰飛,許多家庭過著拮据日子,娛樂資源匱乏。漫畫便成了市井百姓最親近的情感出口。而老夫子那誇張卻親切的形象,恰恰滿足了人們對荒謬世界的嘲弄與自我療癒。
王澤,這位將生活化為漫畫的畫者,原本是中國天津人,後來移居香港。他將個人經驗與對生活的敏銳觀察轉化為誇張、幽默、卻不脫人情味的劇情。《老夫子》裡,無論是排隊取水、被警察開罰單、或是追求美女失敗的種種,都讓讀者在笑聲中照見自己。
而正是這種貼近地氣的創作,讓老夫子迅速紅遍整個華人世界,成為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共同語言。
那三位活寶與一個失落的童年

在老夫子的漫畫宇宙裡,有幾位始終如影隨形的老朋友——大番薯與秦先生。一胖一瘦、一蠢一精,這三位主角構成了無數讀者心中最熟悉的三人組。他們打抱不平、好管閒事、也常犯傻受騙,但最終總會以一種出人意表的方式收場。這種既諷刺又善意的敘事方式,是《老夫子》最獨特的魅力所在。
角色們不僅在漫畫中活靈活現,還曾跨足動畫與真人電影。從早年《七彩卡通老夫子》的蔡志忠導演版本,再到2001年徐克製作、謝霆鋒與張栢芝參演的《老夫子2001》,這些作品無不試圖讓老夫子走入新時代。然而,不論載體如何轉換,觀眾最懷念的,始終是那份漫畫格子裡簡單直白的幽默感與對現實的嘲諷。
笑聲背後的陰影
然而,這段漫畫傳奇也不是毫無爭議。《老夫子》的創作來源曾被質疑抄襲自中國漫畫家朋弟的作品。兩者角色造型與風格確實驚人相似,這段歷史成了許多老讀者心中無法迴避的問號。
但若從歷史脈絡出發,我們也不難理解:朋弟在極權與動亂中被迫停筆,而王澤在相對自由的香港生根創作。與其說誰抄誰,不如說這是一場時代下的交錯錯置。或許最理想的結局,是一場遲來的和解與共同署名,將兩位漫畫人的努力一併銘記。
社會縮影與文化價值
《老夫子》的真正價值,不僅是它曾帶給我們的笑聲,更在於它鏡照出時代的矛盾與轉變。從水荒到六合彩,從中西文化衝突到回歸焦慮,《老夫子》用四格漫畫記錄了整個香港從殖民地走向回歸的過程。
它也不避諱觸碰敏感議題——同性戀、人妖、龐克文化、宗教信仰……它嘲諷過時潮流,也不忘傳統美德。它不是政治正確的標竿,但絕對是那個時代最誠實的寫照。
而今何在?
令人遺憾的是,2003年後的《老夫子》已逐漸失去昔日鋒芒。新版漫畫過於保守或重複,動畫改編流於低幼與說教,原有的庶民氣息與社會批判精神逐漸消退。這不只是老夫子的失落,更是整體華人漫畫創作的集體疲憊與迷失。
市場迎合短線利益,創作被格式化、標準化,笑點不再出於生活,而是製作團隊刻意捏造。經典角色被改造成卡通偶像,卻再也無法說出台詞之外的意義。
但即使如此,我仍願意一再翻閱那些泛黃的單行本,重看那句熟悉的對白,重溫那個時代的智慧與幽默。
最後的話:永遠的華人漫畫記憶
老夫子不是神,也不是完人。他只是你我身邊那個愛講冷笑話的叔叔、鄰居、或自己。他代表著一段曾經信仰「幽默有力、簡單有趣、批判中帶溫情」的創作黃金年代。
在這個一切都講求速成、話題、流量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耐心地等待,下一部能夠像《老夫子》那樣走入人心的漫畫出現?

願未來的創作者能記得這段歷史,願未來的觀眾還能在快速切換的畫面背後,看見那張瓜皮帽下的微笑——簡單、誠實、有點傻,但從來不低頭。
這,就是我們的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