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小夥伴6月初在台北比賽,我想到場支持,但兩日往返總有些意猶未盡。台灣去過好幾次了,南、北、中部都有,多三天能做些什麼好玩的事呢?那就試試自潛吧。朋友推薦貓魚小窩,在墾丁。
6月5號飛高雄,轉地鐵去高鐵站,再轉墾丁快線到恆春,最後步行至小窩。這一路我都沒用數據(不想換卡,只在運營商買了2G,五天得省著用),全靠機場和車站的WIFI(感恩!)。在客運上醒醒睡睡,靠著不算乾淨的玻璃窗,天青海藍,公路和海浪間散落著疏疏落落的樹和草叢。平靜、激動,我終於又在路上了,還是一個人。

沿途風景,想在這兒發一整天呆
傍晚到民宿,許是工作日,特意訂的背包房一個人影都沒有。在Google Map上選了家拉麵,步行約十分鐘。有人跟我說過,台灣好吃的太多,4.5分以上再作考慮亦無妨。店在小巷裡,一個男生打理。評論說排隊長,我倒遇上了很多空位,但也等了很久——前面兩桌客人,每桌上麵都隔了差不多十分鐘。小店手工慢也好,香港節奏快也罷,一旦跳出了日常,時間的意義便消減了。呆望著巷子盡頭的街燈和落日餘暉,就算住在島上,我也很久沒看著太陽緩緩下落了吧。
然後閒逛:超商、超市、水果攤⋯⋯路上碰到了布袋戲團的表演車——幽藍的光效配上咿咿呀呀的腔調,遠看其實有些詭異,尋聲而去,台上的布偶還蠻精緻的。第一次看實物,難免好奇駐足。大二時追過一段時間的「金光布袋戲」,雖然聽不懂,但人物好看劇情有趣呀,不妨礙我喜歡裡面的⋯⋯反派😂。
回民宿依然只有我一人,管家也沒碰上。我特意買了瓶台灣啤酒,久未飲酒,仿佛23歲的時候,那個無牽掛的自己終於開始甦醒了。
6號早上理論課,下午下海。第一次潛水,所有事都新鮮極了。我從未如此清晰且親密地觀察過水中世界,漂浮的細塵(抑或藻類?)和「亂撞」的小魚群就這樣包圍、再離開我。海面蔚藍,海底卻是青綠的,陽光的路徑若隱若現,一切都那麼空靈夢幻。
很多人說過自潛是向內的運動,學習技巧不夠,更要學會放鬆、聆聽身體。剛離岸時,我們抓著浮球,教練引路,帶到深約七米的海上。我不知自己會自然上浮,看到爬滿綠藻的礁石近在咫尺,又想推開又怕觸摸。教練說我緊張,可我明明放鬆且興奮,堅決否認。她指出我不習慣用嘴呼吸,常常憋氣。好吧,身體還沒跟上心志😂

左:去海邊的路上,美得像宮崎駿的動畫;右上:教練拍的水底;右下:嘗試躬身下潛游出去
潛伴開始攀繩,我還在習慣漂浮:頭埋進水裡,四肢攤開,鹹魚曬背。想起了二十多年的閨蜜稀飯,她向來喜歡大海,鼓勵我自潛多年了。可我和水的連接不深,久未嘗試。
這樣說來,我從小長在湖邊,每逢夏夜家家戶戶都去玩水,我家亦然。沒多少人正式學過游泳,是以我泳姿野生,前蛙後自由😂,卻也敢綁個游泳圈就和爸媽游去小島。或許也正因如此,我不愛游泳,不喜泳池的氯水味,更怕眼睛進水(是的,我不怎麼戴泳鏡)。跳過三次海,玩過滑浪和風帆,可看不見海裡,又愛又怕。我不知水下原來這樣美。
不出意外,我卡平壓了。好在肌肉能動,只是力道不夠,教練又教了些方法,當晚對鏡練習許久。五點過回小窩,精神恍惚,我拒絕了潛伴邀約,一頭倒睡了一個多小時。晚飯找了家日料小店,長髮廚師和短髮服務生忙碌異常,我懷疑她們是一對。背包房還是沒有人,十點上床,一夜安穩。

左:覓食路上;右:晚餐日料
7號上午下海,下午泳池。經過一夜練習,左耳平壓比較順利了,可惜右耳還是疼。這天又深了些,是我們自己游出去的。逐漸習慣用嘴呼吸和漂浮,手也不再無處安放。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趴著看水中世界,開始不想抓著浮球了,寄蜉蝣於天地,難得願「隨波逐流」。教練說我愛吐泡泡,或許我某輩子做過魚吧,不是池魚和深海魚,有沒有可能是海豚或鯨魚呢?——它們不算魚,我亦非魚,但我們知魚之樂。

上來時一直在吐泡泡😂證明我還有氣
泳池課倒是有些意外,原以為2分鐘閉氣會是關卡,没想到竟成功挑戰了3分鐘。教練說我最後一分鐘呼吸反應挺大的,看著略令人擔心,還好一直有給回應。是我慣會忍耐吧,自從知道呼應反應後至少還能憋氣一兩分鐘,我總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動態閉氣要求是40米,我沒看到終點線意外遊了50米。
身體的潛能常常是有意無意激發出來的,我從小就知道。學自行車時,剛開始騎四輪,有次爸還沒裝好輪子我就出發了,意外學會了兩輪;學游泳時,手臂一直戴著充氣圈,忘了那次是漏氣還是爸偷放氣,總之我又學會了。所以右耳平壓究竟是心裡難過還是身體沒準備好呢?當晚我又練了很久,決心次日按照自己的節奏下海探索。
晚飯和潛伴們一起吃的,家常快炒,野菜「過貓」很驚艷。傍晚閒逛,照舊十點左右睡覺。不過醒了好幾次,久未聯繫的阿莫竟也入夢,感受很真切,可我知彼非真實。

左:喜歡名宿外的街景,顏色濃郁似畫;右上:驚艷的過貓;右下:金沙豆腐😁
8號一大早下海,下午趕車離開。對於考證我隨緣了,一心撲在泡海水和試平壓這兩件事上。趴在海上時,我偶爾會忘記身體的存在,形無所待。有一群水肺潛水員打海底經過,一連串大小泡泡襲來,穿過我抵達天空。夢幻如遊樂場或電影裡的走馬燈,每個都藏著故事。疫情後我漂泊過嗎?無畏過嗎?
可算來這竟是我首次獨旅,以前也會和旅伴分頭行事,但交通和住宿總在一起。勉強數也不過兩次:20歲第一次和表姐去美國,我先出發,獨自帶著兩大箱行李轉機、換車,摸索到了她的學校;23歲隨學校去東歐,在布拉格和柏林時,脫離了小組自行遊玩參觀。但那時仍會孤獨或害怕,獨行非初衷,環境使然。
18歲離家時我寫下「思鄉有兩種:思城、思人」,前者多「留戀熟悉,畏懼未知」,後者則「渴望關懷,牽掛陪伴」。我以為自己會流浪的,至少一直在路上。可人總是矛盾,漂泊時渴望安穩,日常中期盼遠方,不甘心,也不灑脫。「這不是我想要的。」腦裡冒出這個念頭,愈演愈烈。囿於溫暖,我迴避過很多次,這次我要主動戳破泡泡。
上岸後時間飛快。中午坐快線去高雄,下午坐高鐵到台北,晚上見朋友,次日看比賽。城市不怎麼吸引我,隨性慢悠悠是過客的特權。第五次來台北,不再刻意找滷肉飯、鹽酥雞和牛肉麵了,酒店附近咖啡店多,足以消磨時光。

照相館和咖啡店結合,店主有不少好玩的小收藏,挺有意思的
最後再推薦一下「貓魚小窩」,教練專業有耐心,設備感覺很新,住宿乾淨寬敞,交通便利。我在那兒度過了美好的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