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樓的夜晚,總是比其他樓層來得嘈吵。
起初是一聲悶響,一陣爭執聲穿過牆壁與樓板,隔了幾層樓都聽得見。大廈的手機群組裡,有人問:「剛才是有人吵架嗎?」
很快有人回:「應該是十一樓那家,他們吵架簡直是家常便飯。」
又有人說:「別人家事,還是不要插手的好。」
幾個 emoji 飄上來:😅、🤐、🙊、😒、😔。接著,就是一陣既不冷也不熱的沉默。也不知沉默了多久,有人貼上快餐店的特價優惠,群組又回復了一貫的七咀八舌。
那家住戶是我的鄰居,一家四口。兒女中學畢業後都沒再升學,女兒搬去與男友同住,兒子則在便利店做夜班。女人很瘦,走路總是低著頭;男人聲音洪亮,聽說做點小買賣。每次夫婦一起外出,男人總走在前頭。聽說女人從前在護老院當看護,這幾年卻幾乎不曾出門。
有一次我夜歸,站在門外,聽見屋內傳出清脆的打擊聲與壓抑的哭泣,隨即又是一聲悶響,像是椅子倒地。我立刻掏出手機,手指尚未滑動,群組便跳出訊息:「又吵架啦?要拆屋嗎?」然後,又是一片死寂。
我走進家門,對家人說:「總不能甚麼都不理吧!」
家人答:「你又不是她的兒子,她也沒跟我們打過招呼……少管閒事吧。」
我心中忐忑,但因翌日清早還有會議,只得作罷。
日子照舊。升降機裡,大家或點頭微笑,或沉默以對;話題總離不開地產走勢、股市升跌;群組內容,不外是外賣折扣真假與哪家平台最划算。其實,我早就把這個群組設為「靜音模式」,好讓耳根清靜。
某個深夜,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發現大廈門口停著一輛警車與一輛救護車。人群靜靜聚在大堂,有人說,那女人出事了,送院時已陷昏迷。
後來社工上門調查,說早已接獲醫生轉介,但一直沒有證據,也沒有人舉報。
那天之後,群組沉靜了好些日子。沒有新訊息,連平時兜售垃圾袋的廣告都無人理會。
而我,決定關掉靜音模式。
故事取材自《百喻經》:怖頭不怖賊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