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信仰被現實撞碎,《沉默》能陪你走這一段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不是神沉默,
而是我們終於聽見了祂的聲音


讀完遠藤周作的《沉默》,內心久久無法平靜。這部小說對信仰的拷問,對靈魂的撕扯,早已超越了宗教範疇,直指人類存在的核心——當苦難如潮水撲來,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故事發生在17世紀的日本,主人公羅德里戈神父踏上異邦土地,只為找尋他敬愛的師父費雷拉神父的下落——那位據說已經背棄上帝、棄教成俗的傳教士。這場尋找的旅程,也是一次信仰的試煉之路。他一路目睹日本信徒為了信仰慘遭迫害、酷刑與死亡。對這些虔誠者來說,信仰是生命的全部;但對羅德里戈而言,這卻變成了一場靜默的審判:為何上帝不出聲?為何祂任由自己的子民受難?

小說最震撼的地方,不在於外在的暴力,而是內心的動搖。當羅德里戈在殘酷現實前一再祈禱、一再等待神蹟,但唯一聽見的只有沈默——這種沈默不只是神的無聲,也是信徒內心那個無法被回答的空洞。而當小說走到高潮,羅德里戈終於被逼迫要「踏上聖像」時,作者讓我們看見的不是背叛的瞬間,而是他心中最撕裂的掙扎:當你的行動能救一群人免於酷刑,你會選擇堅守信仰,還是選擇『背叛』上帝去拯救生命?

這一刻,我想到了那些在極權之下默不作聲的人,那些在家庭、文化或社會壓力下,被迫壓抑真實自我的人。他們不是沒有信仰,而是被逼著在生存與價值之間做出選擇。遠藤周作借羅德里戈之口,說出:「不是我背叛了祢,是祢默許我這樣做。」這句話如一道閃電劃過內心,我們一直以為信仰是堅定不移的,但也許真正的信仰,是在最無力時,仍選擇愛與慈悲。


異文化的衝突,
是一場靈魂的翻譯困境


遠藤周作的筆下,日本不是一個單純壓迫信仰的殘暴政權,而是一個文化與文化碰撞的現場。對日本幕府來說,基督信仰就像是一種西洋入侵的病菌;而對信徒而言,它卻是靈魂的寄託。雙方所相信的「真理」,彼此無法對話,只能以血與犧牲來換取片刻的堅持。小說中的一段對白格外令人心痛:日本人或許根本無法理解「唯一真神」的概念,他們的信仰更接近於土地、自然與祖靈——這不只是語言的隔閡,更是世界觀的分歧。

這讓我想到當代世界的文化交流困境。我們在全球化語境下彼此靠近,卻未必真正理解彼此。我們習慣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他人的選擇,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去審判別人的信念。而《沉默》提醒我們:真正的對話,不是灌輸與轉化,而是理解與共鳴。信仰不是殖民,不是優越感的證明,而是對脆弱靈魂的安慰與陪伴。

遠藤周作身為一位日本天主教徒,他的視角極其特殊。他理解基督教的精神價值,也深知其在日本文化中「水土不服」的脆弱。他筆下的日本,不是信仰的沙漠,而是有著另一套關於善惡與救贖邏輯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裡,神如果要被信仰,就必須先學會沉默,學會理解人的膽怯與妥協。


踏上聖像,
是愛的行為嗎?


羅德里戈在小說最後,終於選擇「踏上聖像」。這一行為在過去的傳統信仰觀裡無異於背叛,但遠藤卻讓這個行為擁有了另一種意義。他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那些即將遭受酷刑而無辜死去的信徒。這不是軟弱,而是慈悲。

這段情節讓我想到佛教的「方便法門」,有時候外在的形式並不代表內在的真實,真正的慈悲也許不是堅持某種儀式,而是拯救當下的痛苦。當羅德里戈踏上聖像的那一刻,他其實成為了基督——他背負了所有人的罪與羞辱,只為讓別人活下去。

這樣的轉折,是遠藤最偉大的地方。他沒有讓羅德里戈從此變得解脫或勝利,反而讓他繼續活在那片異地,被安置在另一種靜默與孤獨之中。他不能再公開信仰,但信仰沒有死。它只是化作內心的祈禱、黑暗中的微光。

這也是《沉默》最終要傳達的信仰觀:不是勝利者的光芒,而是失敗者的哀歌。不是在人前高舉聖名,而是在無人知曉時仍默默守住良善。


寫給現代人的信仰困境:在沉默中活出慈悲


《沉默》出版已超過五十年,但它對現代人仍有極高的穿透力。當代人或許不再以宗教作為信仰依歸,但那份「我該如何選擇才算忠於自己」的糾結,仍無所不在。信仰,不一定指向宗教,它也可以是我們堅信的價值、承諾、原則。但當這些信念遭遇現實的挑戰,我們是否有勇氣重新檢視?有勇氣承認自己無法堅持?有勇氣說:即便我妥協了,我仍是個值得被理解與愛的人?

遠藤周作不譴責背叛,他筆下的羅德里戈不是英雄,而是每一個在現實中折服、在無聲中掙扎的普通人。他教我們:神不總是以語言說話,有時祂的話語藏在沈默中、藏在我們願意低頭、願意哭泣、願意原諒自己的瞬間。

在這個對信仰越來越模糊的時代,《沉默》讓我們重新聽見了人性深處那個微弱卻真實的聲音——我們都在尋找能安放靈魂的地方。而有時,那個地方不在天上,不在教堂,而在我們學會慈悲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那一刻。

《沉默》,其實並不沈默。

📖 書籍資訊

書名:《沉默》(日文原名:沈黙)
作者:遠藤周作(Shūsaku Endō)
書籍類型:歷史小說、宗教哲學、心理人性
推薦對象
對信仰與人性掙扎感興趣的讀者
喜愛深度心理與倫理探討的讀者
對東西文化衝突有興趣者
實用度:★★★★☆(思想養分豐富)
閱讀難度:★★★☆☆(文筆易懂,但思想沉重)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飯糰@亮亮的沙龍
53會員
12內容數
在電影與書頁之間,看見世界的溫度。 談故事,也談社會,用文字捕捉那些讓人思考與感動的瞬間。 願我們都能在時光中,深深感受,緩緩前行。
飯糰@亮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2
觀賞電影《瑪麗亞.蒙特梭利》後,深刻體會蒙特梭利教育的「愛與自由」理念,並反思現代教育體制。文章探討蒙特梭利如何將自身經歷轉化為教育的溫柔力量,並呼籲大眾重視孩子內在需求,給予更多尊重和自主成長空間。
Thumbnail
2025/06/12
觀賞電影《瑪麗亞.蒙特梭利》後,深刻體會蒙特梭利教育的「愛與自由」理念,並反思現代教育體制。文章探討蒙特梭利如何將自身經歷轉化為教育的溫柔力量,並呼籲大眾重視孩子內在需求,給予更多尊重和自主成長空間。
Thumbnail
2025/06/04
當「寒門再難出貴子」成為共識,當特權者說出「我也很努力」時,底層的心酸與不甘就會變成一場輿論風暴。這篇深度文章從階級封閉、敘事壟斷到群體情緒的操控,揭開當代中國社會的真實裂縫。
Thumbnail
2025/06/04
當「寒門再難出貴子」成為共識,當特權者說出「我也很努力」時,底層的心酸與不甘就會變成一場輿論風暴。這篇深度文章從階級封閉、敘事壟斷到群體情緒的操控,揭開當代中國社會的真實裂縫。
Thumbnail
2025/06/02
一部細膩刻劃家庭情感與心理傷痕的韓國電影,一場關於壓抑、理解與和解的旅程。透過真誠書寫,帶你看見愛的沉默與重生的可能。
Thumbnail
2025/06/02
一部細膩刻劃家庭情感與心理傷痕的韓國電影,一場關於壓抑、理解與和解的旅程。透過真誠書寫,帶你看見愛的沉默與重生的可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真情、真愛和真實世界的觀念,並將這些觀念與人生經驗相連接。文章中包含了對於人生的體悟和感悟,對於友誼、愛情和世俗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真情、真愛和真實世界的觀念,並將這些觀念與人生經驗相連接。文章中包含了對於人生的體悟和感悟,對於友誼、愛情和世俗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不言,不隱,既悔,又恨。
Thumbnail
不言,不隱,既悔,又恨。
Thumbnail
每一次離開 / 都還能帶著微笑說 / 不枉費了
Thumbnail
每一次離開 / 都還能帶著微笑說 / 不枉費了
Thumbnail
對我說話 不然我會失去生命的意義 對我說話 不然我會失去生活的動力 祢是全知,全能的神 祢深知我靈魂體的需要 祢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 根本不需要我的證明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清楚,祢始終對一直浪漫...... SORRY 我也很想再聽下去 但工讀生說 她累了!! Talk t
Thumbnail
對我說話 不然我會失去生命的意義 對我說話 不然我會失去生活的動力 祢是全知,全能的神 祢深知我靈魂體的需要 祢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 根本不需要我的證明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清楚,祢始終對一直浪漫...... SORRY 我也很想再聽下去 但工讀生說 她累了!! Talk t
Thumbnail
看起來很安靜卻大量地引人回憶 終將沉於底部。
Thumbnail
看起來很安靜卻大量地引人回憶 終將沉於底部。
Thumbnail
講述了原以為此生便能永結鸞儔,共盟鴛蝶,卻逃不過萬丈紅塵的沉沉煙囂,十面埋伏。 他不過是要逃脫羈網,隨手抓一個掩障,窄窄的車道里,與她擦肩。 不是一見傾心,更不是情長意深,生死關頭,一幕逢場之戲而已。
Thumbnail
講述了原以為此生便能永結鸞儔,共盟鴛蝶,卻逃不過萬丈紅塵的沉沉煙囂,十面埋伏。 他不過是要逃脫羈網,隨手抓一個掩障,窄窄的車道里,與她擦肩。 不是一見傾心,更不是情長意深,生死關頭,一幕逢場之戲而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