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見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長安的荔枝》的電視劇。看著評價似乎不錯,於是帶著好奇心點開了第一集,卻只看了一半。不過,雖然一集電視劇都沒看完,卻莫名點燃我對這部小說的興趣。
「可惜史書裡,是不會記錄這些瑣碎小事的。後世讀者,只會讀到“武帝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木”短短一句罷了。李善德卷書至此,不由得一陣苦笑,嘴裡滿是澀味。」 (節錄自小說《長安的荔枝》)

小說情節並不複雜,人物關係也好懂。簡單的情節,卻揉合了角色在面對生存和現實的複雜情感,同時帶有深刻的意涵。很多在小說裡看著沒寫明白的,卻也似都寫清楚了。
小說主角李善德,為了貴妃誕辰,奉命要從嶺南運送新鮮荔枝到長安。這首先,李善德『荔枝使』的身份名號,就可以嗅出一點端倪。書中提到,近來聖人(皇帝)性格轉變,想要什麼就設一個名號交辦給下面的人去做。這類官史是不編列正規官位的。
「李善德突然覺得很荒謬,他依足了規則,卻處處碰壁;而這麼一塊不在任何官牘裡的牌子,卻暢行無阻。 難道真如楊國忠所說,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矩。」
(節錄自小說《長安的荔枝》)
李善德策馬到了嶺南後,結識胡商、荔枝農阿僮姑娘還有刺史府的林邑奴,在這些人的幫助和陪伴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將新鮮荔枝轉運回長安城內。
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一開始交到李善德身上是絕望的,但性格使然,李善德肩負起責任,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他開始實地走訪、親自實驗,運用自己的算術特長盤算好運送所需耗費的天數、人力和資金。然而讀到最後看見的是,再好的數字運算,也遠不及官場中花裏胡哨的利害計算。數字可信,人言卻不可輕信。
我總覺得在這裡透現的是一條分叉路。其中開展出來的是人的『選擇』和『勇氣』。走與不走的選擇和伴隨而來的勇氣相輔相成,每一個節點都是一次展現,而每一次選擇的展現,都使得一個人更直觀地去面對自己本身。我認為李善德是這樣的,而我們身為人活在這世界上也是相同如此的。
我記得讀到李善德精疲力竭的趕回長安後,看著唯一的一騎二甕抵達長安,那一段落的樸實和震撼一併交織在心裡,就如同那一口丹荔在嘴裡迸發。
看著這一段中反覆出現的『一騎二甕』四字,我覺得正是這裡看似『沒什麼』的『數字』帶來的虛無更為龐大和可笑。李善德是相信數字的人,可是這些數字背後還有更多的計算是咬下荔枝也看不見的。
這讓我想到很多時候我們都只要結果,卻不見過程。不見過程就算了,卻還總是要拿一些美言美語來安慰包裝過程的美好。這難道不是另外一種虛假嗎?難怪在書中李善德說是只相信數字的。
只有將自己交付在這裡面的人知道,這段期間,跑死了多少馬、賠了多少人的真心。所有的勞民傷財,只為一口荔枝。
「從嶺南到長安之間的漫長驛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為各種原因中途損毀了。」
(節錄自小說《長安的荔枝》)
小說裡讓我十分動容的還有『轉變』二字。從李善德身上,我看見一個人內心的轉變是可以如此憔悴又明白的。
李善德最初,是要完成任務。而他的最後,是失去朋友和真心的賞識。他的目光一點一點的轉變為冷酷、他奉上全部,一切都以荔枝轉運為最優先,這些全部,都只是為了他人的一口荔枝。而為了他人的一口荔枝,他要用一輩子去還。
這樣的設定是好是壞,我覺得值得探究。個人而言,固然不是不好的,只是換個角度想,針對這個結局去討論好壞似乎也是沒有任何必要的。
荔枝,在小說中是個十分特別的存在。(廢話!書名都叫《長安的荔枝》了。)這顆小小的荔枝是如此的無辜、如此的微小,同時卻似一顆悄然無息的手榴彈,殺傷力極強。可是,新鮮荔枝的轉運是一層一層的,為了他人的一口快樂,裡頭每個人付出的是什麼?被壓榨和迫害的固然可憐、策劃的固然可惡,然卻不曾想,聖人和貴妃也是何其無辜?
綜觀來說,小說篇幅不長,很值得一讀,目的簡單明確卻也富含深意。我喜歡李善德從最初以來的一路轉變。他沒有說出的那些內心話,全部都放在他的行動中。我想,不是每個人都善於言表,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付諸行動,可李善德是始終有著那顆心的。
李善德如同我們每個人,同時面對現實社會和人情世故。故事中他並沒有做錯任何事,卻也說不上來他做對了什麼。我認為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不只是李善德,小說中的每個角色和我們都是如此的,沒有做錯任何事卻也說不上來做對了什麼。
只是,我們當中又有多少人,能欣然的就做個荔枝農呢?

以下結局部分劇透。
雖然還是沒有看劇集,但看到網路上結局的一些片段有感而發,所以如果想看劇的讀者請斟酌往下。
。
。
。
劇情的最後,李善德的小舅子-平安,為了讓李善德安全到達嶺南離開了。而服侍他的狗兒也隨著平安一起離去。有人說為什麼把他們寫走了?看到片段時,這種捨不得,我也是有的。
但後來想想,這兩位人物都是後來改編成電視劇時加進去的。兩人原本就不存在也不屬於這部小說,既然如此,或許也就沒有什麼離開或不離開的了。總覺得這個巧妙的安排,意外的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