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裡太陽照耀最長的一天—夏至日,我參加了一個台北盆地第一個漢人聚落—艋舺的導覽行程。
對於我這位移居到台北『只有』四十年的偽台北人,對於台北盆地的開發還是有興趣的!
從臺灣的漢人開墾史來看,臺北盆地的開墾史並不長遠,約三百多年。這兒原本是一片地勢低窪的盆地沼澤地形,住著凱達格蘭族人。隨著越來越多的漢人來台,土地不夠分,漢人也開始進入這一大片的沼澤盆地區。第一個漢人屯墾的聚落就是這兒:艋舺。導覽員是在地的第五代,在這兒還算「幼齒」的!在這裡住著很多傳承七代到九代的真正「在地」人,有許多「老店」、「老食物」、「老故事」。
我們是在捷運龍山寺站集合開始認識「艋舺」。就現在的行政區域劃分,艋舺位在臺北市萬華區,但是萬華區並不全是「艋舺」。簡單來分,萬華區的北邊屬於「西門町」,龍山寺這兒是中萬華,舊稱為艋舺—凱達格蘭族語「船」的意思;過了西藏路之後,青年公園跟果菜市場那兒屬於南萬華,舊稱叫「迦納仔」—凱達格蘭族語「沼澤」的意思。那兒早期可是臺北重要的農業中心吶!
對於萬華在地人來說,這三個區塊是完全不一樣的地方,艋舺人的青山宮遶境絕對不會跨過西藏路,迦納仔拜的保農大帝遊行也不會經過艋舺;維持著巧妙的平衡;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兩區的人都可以驕傲的說:「西門町那塊地,以前是一塊大沼澤,這兩區根本沒人會去!」
是後來日本人來了之後,想在臺北城周遭設置一個休憩場所,才相中臺北城外的這片沼澤,把日本淺草的街廓模型整個搬過來。西門紅樓是臺灣的的第一間百貨公司,接著有的第一間電影院,所以後來西門町才能成為臺灣重要的電影產業重鎮,我還曾在那兒遇見老戲骨—郎雄老師呢!
導覽員今日帶我們深度認識的就是以龍山寺為中心的中萬華—艋舺。

好復古的招牌字體


很有特色的標誌
首先我們從小巷轉進「新富市場」,日治時期於1935年建造的第一個室內公有菜市場。後來慢慢發展壯大,攤位從市場內「溢出來」,就變成現在外面的熱鬧的市場街,原建築現在成為展館。在這個建築的頂端還可以見到日治時期第一代的臺北市市徽,這兒目前也屬於市定古蹟。

新富市場屋頂的第一代台北市市徽
而現在熙來攘往熱鬧的市場街也有秘密喔!同一條街,一側是屬於「新富市場」;另一側屬於「三水街市場」,有兩個不同的市場自治會,兩位不同的市場會長,共享著這條市場街,不是導覽員講解,我還真是不知道吶,好有趣!

市場裡的名店

看似平常的一條市場街

一側是東山水街自治會

這側是新富市場自治會
接著我們到了一間傳承數代有趣的中藥行,這兒的吉祥物貓咪真的好可愛,連一向不愛貓的我都無法免疫,狂拍照。這家店是極少數還有「藥簽」的中藥店,顧客可以依照拜完神明抽出來的「藥簽」編號來這兒抓中藥吃。這家店還有傳統炭火煎藥的爐子,真是太神奇了!

超級可愛的貓店長


傳統炭火藥盆

接著我們進入「剝皮寮」街廓參訪,意外的發現原來這兒竟是淡蘭古道臺北端的終點,從這兒經過大稻埕,便可一路從淡水到宜蘭,真是讓我感佩古人的腿力,我這種「肉腳」是絕對不行的!

淡蘭古道台北端終點
導覽員讓我們分辨這一條都是老房子的街區哪側是清領時期的建築,哪些是日治時期的建築。原來門口有一條橫槓的是清領時期的漢人房屋,兩層樓以上的一定是日本建築。

看到那跟橫桿了嗎

日本的兩層樓建築


翻修過後的剝皮寮老街
另外地上的紅磚,印著「TR」跟「S」的是日本時期最高工藝的乾式磚窯場燒製出的高品質磚,經過了近百年,它的色澤與品質觸感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越去認識這塊土地,越發現在這麼多不同族裔的統治者裡,在某些地方日本人是有在用心對待臺灣人的!

地面上兩種不同品質的地磚

屋頂上的橫梁


用中藥粉揉製的傳統香

來到艋舺必訪龍山寺,更無法忽略寺外滿滿的青草巷。一走進巷子裡滿滿的天然青草味,沁人心脾!
早期漢人醫療貧乏,生病時只能去廟裡求神明,除了喝符水外,就只能抽「藥簽」,拿著藥簽上的指示到青草巷拿草藥煮來喝。慢慢的各家依據「大數據法則」,逐漸歸納出哪種症狀喝哪種草藥是有效的,因此各家都有各家的小本本「藥簽」,也都各有忠實的擁護者,青草巷的榮景昌盛一時。


後來國民政府頒布醫療法,沒有醫療人員證照是不能開草藥給別人喝的,也隨著臺灣醫療越進步,青草巷逐漸沒落,變成一種飲料養生食品。
艋舺龍山寺,主祀觀音,但也佛道兼容,是當地信仰中心,也是國定古蹟。現在的龍山寺主殿曾在臺北大空襲時嚴重受損,後來主殿有重建。主殿的千手觀音形象是仿造日本觀音,形象比較「圓潤」。經由導覽員提示我才發現主殿的柱頂有這麼多有趣的裝飾,果然要「內行人」帶我們看門道。

龍山寺裡體型偏圓潤的佛像


看到外國人在扛整座殿嗎

看到天使了嗎

另外現代人都不結婚了,龍山寺的月老現在只能接別的「活兒」—幫忙演唱會買票抽籤,看著這些年輕孩子拜的「祭品」,真是讓我感佩與玩味,早知道就帶女兒來拜了,不用搶票搶得那麼辛苦!

年輕孩子的祭拜


接著我們去了臺北市的「老糖廠」,不可思議吧,臺北市有糖廠,就在龍山寺附近!這裡有三棟建築,其中一棟租借給劇場做展演,是個表演藝術空間,活化空間。這個劇團從2020年進駐這兒,也給這裡帶來新的藝文氣息。





接著我們走到「華江整宅」,一個透過天橋的環狀結構集體住宅,原本是為了安置大量被拆除違章建築住戶所設置,現在變成當地的特色建築。
建物共有五層,三樓的空中走廊可以串連起整座環狀建築,玩鬼抓人抓不到的概念。台劇「有生之年」裡主角家的場景就是這兒,親眼見到,超級有感的!

看到三樓的空中走廊了嗎?


最後我們在「兩喜號」午餐結束今日的導覽行程。在這夏至日的正午時分,回想著今日在第五代在地人熟稔的帶領下跟我們分享他生長的這塊區域裡小小的、有趣但深刻的在地故事與事物。瞧他每到一家店,店長熟稔的跟他打招呼與互動,我們都能感受到「艋舺」人的牽絆與熱情,這些比起滿滿的資訊量更讓人動容的部分,是讓我今日印象最深刻之處!

滿滿的簽名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