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川普的政治劇本,與金融商品的行銷話術,有著驚人相似的操控邏輯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 導讀|從國際政治到金融商品:一場以「焦慮」為原料的行銷循環
「你退休金夠用嗎?」
「勞保會不會破產?」
「現在不準備,老了只能喝西北風。」
你以為這些是提醒,其實它們更像是一套設計精良的焦慮誘發程式。
和你想的不一樣,金融商品的誕生往往不是因為人們「需要」,而是被製造出來需要。
這種行銷公式,與川普當年引爆的「美中關稅戰」如出一轍。
🧱 一、川普的關稅三部曲:經典的焦慮操控模型
美國前總統川普推動「美國優先」,大打關稅牌。他的操作有明確的三部曲:
1️⃣ 製造恐懼
高調宣佈加徵中國商品關稅,讓全球市場陷入恐慌,股市劇烈震盪。
2️⃣ 引發需求
各國因擔心經濟受損,紛紛提出協商,美國企業也尋求替代市場。
3️⃣ 出售解方
川普趁勢提出新貿易條件:買美國農產品、買美國能源,完成交易與談判。
這不是單純的政策,而是一場高段的心理操控行銷戰。
行銷學裡,這叫做:痛點行銷(Pain Point Marketing)。
💰 二、高配息商品的套路,與川普異曲同工
將這邏輯放到金融市場,你會發現投資商品(尤其是高配息ETF、投資型保單)也正複製這套操作劇本:
🔥 1|創造焦慮(Problem)
「你知道台灣的退休金只能支撐15年嗎?」
「現在不理財,將來只能靠小孩。」
金融廣告大量鋪天蓋地,用的是「提醒」,實際上是放大恐懼。
💡 2|引發需求(Need)
你開始搜尋:什麼是配息ETF、如何打造被動收入、每月領多少比較安全?
情緒啟動行為,行為創造市場。
🛍 3|賣出商品(Solution)
投資型保單、年年分紅、月月配息,從此成為「你不能錯過的解方」。
至此,焦慮轉換為銷售,完成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
🧠 三、心理與經濟理論怎麼說?
🎯 行銷觀點:痛點越深,成交越快
研究顯示,銷售人員若能快速讓顧客聯想到「痛點」,信任感與成交機率會大增。
你擔心老後收入不穩,→ 他給你配息商品
你害怕資產縮水,→ 他給你保底回饋
你焦慮市場震盪,→ 他給你「穩定每月領錢」
其實賣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種情緒的止痛藥。
📉 行為經濟學:焦慮讓人願意為「假安心」買單
人在焦慮時會高估風險、低估報酬,並追求立即滿足(instant relief)。
這解釋了為什麼:
即使知道配息來自本金,還是覺得「看得到安心」
即使分紅保單不保證,還是選擇「至少有錢進來」
即使投資型保單高成本,也因「複合保障」就安心購買
這些都不是理性的選擇,而是「情緒被處理」的選擇。
🧾 四、你以為的「領息」,可能是自己的錢回來了
產品 話術 可能真相
高配息ETF 每月入帳 很可能是本金返還
分紅保單 年年分紅 非保證、不透明
投資型保單 投資+保障雙重好處 實際報酬常低於預期,費用高
👉 問題不是這些商品不好,而是:
你是否知道,自己到底在買什麼?
🌿 五、慢理財觀點:回到安心,而非焦慮驅動
我的理財原則不是追求報酬,而是尋找可控風險與心安感:
我用實際現金流取代模糊紅利承諾
我選擇低成本、透明商品取代複雜設計
我相信:知道自己為何投資,比買什麼更重要
✅ 結語|當你感到焦慮時,請暫停購買
焦慮是最容易讓人買錯東西的時刻。
無論是川普的政治手段,還是金融機構的理財話術,本質上都是:
先製造危機,再販賣希望。
你不是真的需要那個商品,而是想逃離那種「不安全感」。
但理財不是逃避,而是面對。
焦慮不能讓你致富,只有清楚判斷、長期規劃,才是真正的底氣。
📎 延伸閱讀推薦|【焦慮經濟學】系列
🔸② 高配息真的安心嗎?看穿月月入帳的真相
🔸③ 情緒才是商品:理財話術中的心理操控術
🔸④ 保單紅利與投資型保單:你買的是產品,還是焦慮?
📣 追蹤《慢理財/樂人生》專欄,每週一篇焦慮解毒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