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寫於2024/04/09)
從小我就很怕情感很強烈的小說,所以一般讀的都是推理小說。這次會讀這本湖骨,是因為在讀墨上看見人家劃線的句子好美好詩意。開讀了以後才發現當中各種情感的糾結。家人或友人之間的扭曲依戀,也有從原生家庭中逃走的倖存者。
而這些情感的重量加上我自身的經歷,我斷斷續續用了一年才能夠把整本書讀完。情感的重量
如果按《深讀的力量》,我一開始是想用理性的方法去分晰和讀當中的文學美感。最後在感情面前,我只能夠放手委身於書,直面自己的在感情上曾因情人的依戀感到窒息,家人的壓力讓我崩裂,以及一直以獨立為盗甲的我內心和舊情人一樣有依戀傾向。一邊讀一邊回頭望,我這個INTP也在和人際壓力及理性的投河中有所成長。
有些東西受壓後開裂,有些則是溢出鮮美甜汁。 但是一定會有所改變。
書中有一些複雜的情感用很象真的比喻或內心幻象表達,但更讓我覺得有詩意的是以理科理論寫情感。以波長寫人際關係,以考古喻人生總和,工科生讀得很快樂。這些理科論述也成了我在感受海嘯中的喘息空間。
如魔術師變出兔子般,《湖骨》展示考古學、土壤壓密理論、工程數學時,讀者往往不明覺厲(雖然看不懂但覺得好厲害啊)。但主述者描述生活時,應該好懂,卻比工程數學更難。此書獨創一套面癱演技,說話不著邊際,神思迷離、恍惚閃爍。
這一段從後記而來的話語說出了我的心聲,生活和人類情感比工程數學更難懂。雖然我數理也不是好,但情感更難。只好更勤地讀心理學,以理性一點的方式理解完全沒邏輯的感受。
情感與理性拔河
書中每段故事的人物關系錯綜複雜,以不同的名稱在不同的視角片斷中出現,展示出每個人的獨特性和立體感。在一段人生中可以是理性的一方,也可以是因為家庭或感情而陷入過度感性泥沼的人。
遺存是過去人類所遺留的物質的總稱。
「湖骨」的「湖」,以大水的匯集象徵我們的心靈;「湖骨」的「骨」,是生物的遺留,象徵著記憶的挖掘。關於心靈和記憶,有太多深奧的祕密是當代人類靠科學仍無法解開的。而小說,可能是最好的解題路徑。
四輯的名稱「伴存關係」、「擾亂」、「成層」、「遺存」,就呈現了作者對記憶的考古態度這本書也好像某些重要角色的遺存一樣,整個過程就是讀者對一個人的一次考古。作者以詩性的語言,層層剝開人物的關係與命運,讀者一代入就會和角色一樣,被情感及關係所束縛,想要理性處理卻無能為力,只能想盡方法逃離。
洋蔥想在沙灘活埋三天,橘子想輟學去花蓮找學妹告白,都想逃離現在的人生,逃離逼人的正題。他們都是倖存者。已升學順理成章離家,過去依舊鬼影幢幢。
我自己最能夠代入的一種逃避是〈土葬〉中,以泥土掩埋自己。黑暗之中在活埋窒息邊緣反覆橫跳,在黑暗之中冥想沉思,當一切結束後就好像自己重生了一樣。幻想自己能割捨下部分的情感重擔。為甚麼是幻想?因為:
心裡面浮現出宇瀞前幾天說的話,就算讓妳來到這了,這也不算真的消失啊。是啊,她發現,自己還活著,就不會消失。 那什麼該消失?慾望?金錢?還是問題只是自己墮落?
地區的遺存
這一本書除了人物的記憶,作者的自我投映,還有一個地區的遺存。書中穿插了很多對澎湖這一區轉變的描述,來穿起角色的故事和成長。所以這一本書,也可以說是一個地區的遺存,讓大家去了解閱讀,感受集體潛意識的力量。
這一個層面讀的時候還不太有感覺,但寫這篇前我為了了解多一點點背景時,讀到了作者的medium。又再快了點時間多了解澎湖的風景風貌,才看出了作者除了想寫出工程中的種種和水利公式的文學性,還想寫地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