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沙龍,讓我們一起在文字中穿梭古今,在故事裡尋找共鳴,一起品味文學中的生活美學。

不曉得上一次看完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你是否對這段感情有了不同的理解?那不只是青春的悸動,而是一場理性與情感交錯的選擇。我想,在林徽因的愛情故事裡,她不是被誰捧在掌心的小女孩,而是那位懂得取捨的女子──溫柔、堅定,最終選擇了能真正走一生的人。
今天這一集,我們將隨著徐志摩的腳步走入生命的晚期,來談談那場他用整個人生去燃燒的愛情──與陸小曼的驚世戀曲。
不曉得大家是否還記得兩人的緣分如何展開的呢?起初,陸小曼是王賡的妻子,王賡是徐志摩的師弟,因王賡不擅交際場合,便請託師兄徐志摩陪伴陸小曼,沒想到兩人就此擦出愛火花,並在眾人的反對下堅持完婚,試圖衝破世俗的偏見,如果今天把它變成小說電影情節,或許會賺人熱淚,但兩人就此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嗎?並沒有。
童話故事之後的現實是,因為徐志摩的行徑在徐家二老的眼中,無疑是離經叛道,因此中斷了金援,可富貴名媛的陸小曼哪堪由奢入簡的生活,她仍舊住著豪宅、使喚下人,以及參加各種交際活動。
再加上當時陸小曼將與徐志摩成婚時,早已懷上王賡的孩子,她選擇了人工流產(這件事王賡自然不知曉),但因當時的醫療技術有限,致使陸小曼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為了緩解天天都在忍受的病痛,她染上了吸食鴉片的惡習。
即使徐志摩月入1000的高薪(當時一般教職員月收入約500元),也難以應付家中龐大的經濟開銷,因此他只好四處兼課,在上海、南京、北京之間來回奔波,工作之餘亦要撰文寫詩以賺取稿費,但兩人卻常一見面就為了錢吵架,使得徐志摩的詩人生活中參雜了油鹽柴米醬醋茶的味道。
再回想當時兩人愛得熱烈,不禁感嘆徐志摩那「愛得起卻擔不起」的宿命,在浪漫背後付出巨大的現實代價。代價是什麼呢?
其一,自然是名聲。畢竟陸小曼當時可是朋友妻呢!不僅當事人王賡不諒解,連恩師梁啟超在證婚詞上也狠狠地「修理」兩人,他說:「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以至於學無所成;做學問不成,做人更是失敗,你離婚再娶就是用情不專的證明。陸小曼,妳和徐志摩都是過來人,我希望從今以後妳能恪守婦道,檢討自己的個性和行為,離婚再婚都是你們性格的過失所造成的,希望你們不要一誤再誤,自誤誤人……希望這是你們兩個人這一輩子最後一次結婚。這就是我對你們的祝賀。」這一番言論流露出他對這段婚姻的不屑,自然也掀起社會輿論與批評,甚至有學者認為這段話使得陸小曼在北京無法立足,只好在上海社交界另起爐灶,這也導致徐志摩必須奔波於京、海兩地。
其二,是理想的沉淪。面對家中龐大的經濟開銷,當初在劍橋就讀時的熱血志氣似乎快被消磨殆盡。原先徐志摩就讀克拉克大學修習銀行和社會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又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研究政治與社會問題,取得碩士學位。前景看好,且具備管理家中多種產業的能力,但他為了追隨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因此放棄繼續在哥大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轉而赴英。不料當時羅素因反戰及離婚之故,已被劍橋大學解聘,後來徐志摩是因為遇見英國有名的學者狄更生(G. L.Dickinson),經由他的介紹,才得以進入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是滋養徐志摩精神依戀之鄉,在這裡他「驚見真善美浩瀚的光華」,感受西方文化後「頓覺性靈開放」而開啟文藝情趣和政治理想,因此畢業後創作了〈康橋再會吧〉,其中高歌著:「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聽自然音樂,哺啜古今不朽/——強半汝親栽育——的文藝精英」,不僅記錄劍橋對自己的精神有著深遠的影響,也從側面反映自己崇尚自然、崇尚愛和美、崇尚和諧的思想觀,體現了他的人生追求和美學追求。
而不斷說著「再會吧!」不難發現其中飽含著對未來的企盼與熱情,待歸國將自己所學灌注於祖國的大地,開啟文壇的新風貌,在實踐自己的理想後,再返回像知己的劍橋傾訴自己的文學生涯。
但後來和陸小曼完婚後,再次回到劍橋,卻只能低吟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無需明言。過往的那些美好如日落絢爛而短暫的雲彩,而當時年少的時光、青春的記憶,對愛、自由與美的追尋,恰如「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因此以「輕輕的」、「悄悄的」姿態,不願驚動以往美好的想像,更對應如今「夢醒」的無奈,故〈再別康橋〉便是他對過往美好的告別物語,畢竟我們都得好好地放下對過去的眷戀,才能讓人生繼續往前走,而徐志摩往前走,走向哪呢?走向他和陸小曼的現實生活,走向他自己的選擇。
陸小曼又有什麼魅力,值得徐志摩沉淪在這危險的愛情中呢?她在文人筆下或世俗的眼光中是「妖豔」、「交際花」、「敗金女」等代名詞,但現實生活中真是如此嗎?我想是更為複雜的。
她出身豪門,父親是晚清舉人,曾師伊藤博文,亦是中國儲蓄銀行的創辦者。她是備受寵愛的獨生女,幼時便開始學戲、畫與英法語,無疑是人生開局即巔峰的女子。
長大後,還擔任外交翻譯,屢在各式場合中展現過人的外交手腕,因此成了人氣爆棚的名媛,與當時知名女演員唐瑛並稱「南唐北陸」。試想這一位可愛機靈、能歌善舞、善於籠絡人心的女子,有誰不欣羨、愛慕呢?
而這樣風情萬種,賦有新時代女性魅力的才女,遇到從外貌聲音到文采,都極為出眾,且又浪漫風趣的才子徐志摩,自然互相吸引、一拍即合,展開天雷勾動地火的愛情故事,雖然有人對徐志摩愛陸小曼抱持存疑的心,認為他是因被林徽因拒絕轉而投身於陸小曼的溫柔鄉。但不可否認的是,與陸小曼相愛的日子,也是徐志摩作品最多產的時期,我們重新回望徐志摩的作品,不難發現其中的情感鏡像。
例如:〈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以極短的篇幅勾勒出日本女性嬌羞的模樣,並以素雅潔白的水蓮花來喻人,最後一句平淡的「沙揚娜拉」卻能感到依戀難以割捨的情感,成功營造了恨別離傷的氛圍,全詩細膩溫柔,展現詩人那靈動浪漫的靈魂。
又如:〈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戀愛,容不得戀愛!/披散你的滿頭髮,/赤露你的一雙腳;/跟著我來,我的戀愛,/拋棄這個世界,/殉我們的戀愛!/……去到那理想的天庭—/戀愛,歡欣,自由—辭別了人間,永遠!」直接道出他對愛情的期待,也可以看作他對陸小曼的愛的宣言。
詩中大量使用「殉」,點出拋棄這世界的理由,他想把陸小曼從一個封建婚姻解救出來、開創出兩人性靈自由的美麗人生;詩的最後一節提及奔向「理想的天庭」,意味永遠地「辭別人間」,包含著死亡的意味,表達對自己而言愛可以成就生命,表現出為愛一往無前的勇氣與熱情。
所以,詩是徐志摩的理想、逃逸還是真情的投射?而愛情是創作的源泉?還是內心的失落出口?我們可以看到他筆下的溫柔,不一定能安頓真實人生。
但我想徐志摩是愛陸小曼的,否則怎會如此包容陸小曼的一切作為,甚至默許她和翁端午的往來?翁端午又是誰呢?還記得我們前面曾說陸小曼因墮胎而落下病根嗎?翁端午就是因此出現在陸小曼的身邊,因為他擅長推拿,幫助陸小曼緩解疼痛,甚至也是他推薦陸小曼吸食鴉片來鎮痛。
而徐志摩和翁端午的關係也相當微妙,一開始兩人相談甚歡,且因陸小曼染上煙癮,徐志摩的經濟無法周轉時,是翁端午變賣家產來資助,但越到後來,陸小曼和翁端午的關係似乎失了分寸,徐志摩還曾為此打了官司,也曾有人詢問徐志摩為何不選擇離婚?他卻苦笑說:「翁端午不是好人,我要保護她!」
再者,翻閱他和陸小曼的日記,寫著:「眉,只有你能給我心的平安。在你完全的蜜甜的高貴的愛裡,享受無上的心與靈平安。」又據說,徐志摩罹難時從殘骸中找到他的遺物,是陸小曼的一幅山水畫。由此可見,儘管兩人有再多的紛爭、面對多少流言蜚語,他始終愛護著她。
但,徐志摩的生命驟然畫下句點後,陸小曼的人生還要繼續走下去。起初,她得知先生的死訊時,悲痛得難以至現場指認,爾後又因為受到徐志摩父親的阻止無法參加追悼會,只能以妻子的身份送上輓聯:
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復悉論,卻死未能因母老;
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
自此之後,陸小曼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她改換素衣,只因徐志摩曾說她穿素服最好看;不再出去社交,而是每天為徐志摩的遺像獻上鮮花;戒掉鴉片,重新作畫,並開始著手編輯《志摩全集》。這些種種,只為了成為徐志摩生前希望她成為的模樣……
雖然她和翁端午的關係,還是讓大眾霧裡看花。畢竟,翁端午雖有妻小,但仍搬來和她同居,負責照顧她的生活起居,變賣收藏的文物以供她學畫。面對此況,最不贊同的便是徐志摩的好兄弟胡適,他曾向陸小曼提出和翁端午分開,以後的一切全由自己來負責,但陸小曼說她對翁端午只有感情,沒有愛情,面對翁端午為自己付出的一切,她選擇與他相守,因此兩人維持同居關係近30年,直到翁端午過世。
1965年4月3日,62歲的陸小曼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一生經歷榮華富貴、生離死別、背負罵名,在臨終前她囑咐堂姪女陸宗麟把梁啟超為徐志摩寫的一副長聯,以及自己的山水畫長卷,交給徐志摩的表妹夫陳從周先生,另外再把《徐志摩全集》紙稿交給徐志摩的堂嫂保管。
而害怕寂寞的她,離開人間前有一個願望:和徐志摩葬在一起,但遭到徐志摩的兒子徐積鍇反對,最後只穿著一件髒兮兮的棉襖撒手人寰,靈前只有好友王亦令題的一副輓聯:
推心唯赤誠,人世常留遺惠在;出筆多高致,一生半累煙雲中。
或許,她的餘生努力嘗試用自己的角度說出「我也曾真心為這段關係努力」,但直至今日我們一提起她時,既定印象已烙印在我們腦海裡,也可說是一種文人女性的犧牲象徵。
這段關係不只是毀滅,也是一種反抗傳統的試煉。兩人都曾窒息於封建婚姻中,同樣對愛情有想像、渴望,因此猶如飛蛾撲火般地突破傳統婚姻的枷鎖以及社會輿論的壓力,終於掙得了一場不被祝福的婚姻……
但,徐志摩儘管再無可奈何,依然嬌慣著陸小曼,因為她是自己選擇的愛人,他願意為自己選擇的婚姻負責。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他對張幼儀如此無情,因為那段婚姻並不是自己的選擇,而和陸小曼的婚姻生活即使與期待不同,但他依然努力守護,可當愛情成為全部,生命也可能隨之一同燃盡。
徐志摩用一生去追尋愛與自由,卻也在愛裡燃盡了自己。這段激情與毀滅並存的戀情,究竟是成就還是犧牲呢?
而陸小曼,在萬千批評與爭議聲中,是否也曾努力成為那個「被好好愛著」的人?
每個人對愛的選擇與堅持,或許從來沒有標準答案。你會選擇張幼儀那樣重建自我,林徽音那樣理智退出,還是陸小曼那樣燃燒到底?
這四人的感情世界,同時也牽扯出無數段的意未平!愛情中的事似乎非旁人可以評斷孰是孰非,有時,它只是生命中,無法預測的一場試煉。
你最欣賞哪一位女子的抉擇呢?
下一集想和大家分享另一位民初才女的愛情,敬請期待!感謝您的閱讀,我是May,請大家持續鎖定我的「文學中的生活美學」,希望透過他們的文學故事,走進我們的現實生活,聽見彼此幽微的聯繫。掰掰!
參考資料:
凌俊夫:〈也談徐志摩與陸小曼〉,《中外雜誌》,1985年11月第38卷第5期,頁37-38。
駱志伊:〈失德的悲劇〉,《中外雜誌》,1987年4月第41卷第4期,頁161-164。
林俐君:《讀懂古人的痛,就能跳過現代的坑:史上最潮的國學經典》,圖神出版,2024年8月。
琳瑯格主的高中國文的沙龍〈徐志摩不是渣男:讀「再別康橋」〉:https://vocus.cc/article/652a8188fd89780001a1d92d
〈公共電視台 人間四月天––徐志摩〉:https://www.pts.org.tw/april/page4.html
于美文:〈康橋再會吧賞析〉:https://kknews.cc/essay/xgzoao9.html
施佳瑩:〈徐志摩為陸小曼寫詩:我愛你,想帶你逃出人間〉: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0479
何灩:〈徐志摩與陸小曼/別到生死兩隔,才感到悔恨〉:https://www.nownews.com/news/5672609?srsltid=AfmBOoopyRbzhHXJCTk6vRPGFCDgwry_6R4Z1Lrt4bW1s7fKojtedG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