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成年人不再過性生活比例增加,主因是韓國女生對男生的「性趣」降低?
在閱讀《經濟學人》時,我看到這麼一句話:
「延世大學柳由植教授的研究指出,自 2001 年以來,南韓成年人過去一年未發生性行為的比例增加了三倍,達到 36%。其中,男性幾乎都是『非自願禁慾』,而女性則似乎是『主動拒絕男性』,可能因為她們對男性的態度感到不滿。」年輕人對談戀愛興趣降低、年輕男性女性的價值觀差異變大、年輕世代走向不婚不育生育率降低,這是許多先進國家的趨勢,而韓國往往是「走得最快」的國家。我們可以拿這些分析來觀察看看,在台灣是不是也有類似社會現象正在發生。
在調查裡,二十幾歲的韓國年輕男性,有24%因為「找不到對象」,過著「無性生活」,年輕女生的比例只有13%。許多韓國女性自主選擇「沒有性伴侶也沒關係」、「沒有性生活也不要緊」,自然就會擠壓造成許多年輕男性「想要、嚮往但找不到對象」,累積的怨恨之氣最後形成「厭女」氛圍。這也就不奇怪,「反女性主義」會成為韓國大選時的重要議題。
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經濟地位的提升,南韓年輕女性中興起拒絕異性關係的潮流。最有代表性的是「四不運動」:不婚、不育、不戀愛、不發生性行為,以全面斷絕與男性的親密關係抵抗父權社會。許多年輕女性強調可以完全不依賴男性而獨立生活,沒有男性伴侶也能活得幸福自在,因此對談戀愛興趣降低。2021年的調查,有四分之一女性說「不需要男性也能過得很好」。
「累了不想愛」也是「無性生活」原因之一。約會一次要花掉一天的收入,加上韓國近年經濟低成長、年輕人競爭壓力大,使得許多年輕人選擇寧可平靜過日,也不想耗費精力經營親密關係。
有女性網友說,與其在父權色彩濃厚的戀愛關係中委曲求全,不如單身過得輕鬆;她們提到職場對已婚育女性的歧視、婚後家務育兒的不公平分擔等問題,導致年輕女性對婚戀退縮。「錢和工作都那麼難搞,沒錢沒精力,所以沒性生活」。
男性往有責抱怨,女性擇偶標準變得苛刻現實,普通收入和學歷的男人「被當空氣」。20多歲年輕韓國男性裡,有60%認為女權主義等同於「貶低男性」,認為男性成了「逆差別待遇」的受害者。
「我已經一年多沒有跟任何人約會,也沒有發生性行為,」28歲的首爾上班族淡淡地說。「不是找不到對象,而是覺得談戀愛實在太累了。還不如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韓國年輕人走向「三拋世代」:放棄戀愛、婚姻與生育,這是否也是台灣年輕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