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世代女生與男生對於政治、兩性、家庭,許許多多的價值觀有著越來越大的分歧,這在歐美韓日都出現了。在台灣,「青鳥」、「小草」的顯性支持群眾,也有不同的性別風貌。
在《經濟學人》的報導裡寫著,波蘭的女性工程師說,要認識「不錯又開明」的男生不太容易。女孩A跟男友提到她獲得不錯的加薪,男友馬上反應:「妳是不是跟老闆有一腿?」於是馬上變成前男友。有些波蘭男生相信「男人受到壓迫」,加入厭女的網路社群。
波蘭跟其他許多歐美國家一樣,年輕男生的政黨傾向,漸漸往「保守派」、捍衛傳統價值的政黨靠攏,年輕女生較支持標榜「進步價值」的自由派。在歐洲,如果詢問「你是否覺得女權運動已經走過頭?」,原本是年紀越大的男生態度越保守,但現在出現年齡層的逆轉:年輕男生比中老年男生,更覺得「女權過頭」。
現在許多國家的年輕男生,會比以前相信「男人以事業為主、女人以家庭為主」、「如果經濟不景氣,應該先裁掉女生工作」。
有些研究認為,當年輕男性認為這社會不公平時,就更會覺得「女權過頭」。
在一些調查裡,年輕女性追求「獨立生活」的比率,遠遠超過男性。年輕男性多數還是渴望回到傳統家庭生活。在社群網站上,關注的朋友圈越來越以同性為主,在「訊息繭房」裡強化各自的性別觀點。這造成「關係衰退」,年輕世代談戀愛的比率降低、年齡延後,性生活的活躍程度比上一代低。
也有研究認為,24歲以下年輕男性,有38%認為「女性的成功會讓男生機會減少」,這比例是中年男性的兩倍。
當調查包含韓國時,南韓是「性別緊張程度」最高的國家。
有調查顯示,美國年輕女性有41%認為自己是左傾的自由派,男生只有24%。其他研究發現,當政治傾向有很大差異時,要好好談個戀愛就會有困難。
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全球性的通膨、資產價格上漲,以及年輕世代越來越難找到穩定職缺,造成現在歐美國家有許多年輕人快30歲了,還得跟父母同住、接受父母資助。這種「可負擔危機」(affordability crisis)對於追求傳統價值觀的年輕男生,會造成心理上的重大壓力。
其實,年輕人「想要結婚」的比率,男女都差不多,多數人都曾想結婚。年輕女性如果找不到適合對象,比較能瀟灑地邁向不婚生活、到外地或甚至國外工作。年輕男性很難如此看開,但組織傳統家庭,又會有買房、養育子女的經濟壓力。
不過,女生想結婚、但不想生小孩的比例在增加。如果在生育議題上談不攏,許多女生就寧可選擇不婚,年輕男生的求偶壓力就更大、更加忿忿不平。
還有個關鍵是:雖然女生已經有高學歷、有工作能力,但還是普遍認為,如果要結婚,男生收入要比女生高。有個日本調查說,日本女生認為先生的年收入,應該要比自己高400萬日圓。這讓年輕男性的求偶壓力又更大了,或者乾脆放棄求偶。
這些問題能解決嗎?需要解決嗎?性別間的緊張可能會惡化政治動盪,極端狀況下會造成暴力問題,但「可負擔危機」的全球性問題,現在在許多國家都越來越嚴重,還找不到什麼改善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