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我有錢,卻買不到我想要的車。問題不是產品,而是制度讓我沒有選擇。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 一台只要20萬的新車?為什麼我還是買不到?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
「Toyota勁敵出現了!日本迷你電動車爆紅,一台只賣新台幣20萬!」
我的眼睛立刻亮了。
對於一位即將退休、講求實用又追求財務自由的我來說,這樣的都會代步車簡直就是夢幻產品。遮風避雨、省油電、維修簡單,還不占空間。更棒的是,價格親民,只有市面小型車的1/3。
但轉念一想──這種新聞,其實我們不是第一次看到了吧?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類似消息登場,接著網路上一片讚嘆,然後...就沒然後了。
我不禁懷疑,這到底是真的創新,還是只是一次次「丟石問路」的市場試水溫?車商與政策單位,究竟在等什麼?
🧱 為什麼政府不讓便宜車上路?你不知道的法規障礙
迷你電動車,一台只要20萬,對比台灣動輒70~90萬起跳的市售車種,簡直是破壞式創新。
但,為什麼我們就是買不到?
🔸 法規技術門檻,真的只是為了安全?
主管機關常以「不符合撞擊測試」、「車寬不足」、「不得上高速公路」等理由,限制這些迷你車型進入市場。表面上是安全考量,實際上可能是一種「技術性貿易障礙」。
看似保護消費者,其實保護的是產業。
🔸 牽一髮動全身的本土汽車利益鏈
台灣汽車產業不是單純的製造業,而是一整套龐大的經濟系統:
進口代理、組裝工廠、金融車貸、維修服務、零件供應…
一旦20萬迷你車進來,這套生態可能就此崩解。
所以法規看起來合理,其實早已為利益設下隱形圍牆。
💰 我有錢,卻不能買我想要的車
作為一位退休練習生,我對車的需求其實非常簡單:
- 遮風避雨
- 短程移動
- 好保養、不難修
- 價格合理
我沒想炫耀,更不需要高速馬力。
但即使我口袋裡有20萬現金,卻因法規被迫只能買動輒60萬以上的車種。
在台灣,「有錢」未必能讓你買到你「想要」的生活。
制度,才是真正的門檻。
🧠 你不是不想買,是被「面子文化」擋住了
有些人看到這類迷你車會說:「開這個出去多沒面子?」
但你仔細想:
是你不想買?還是怕被人笑?
是這車不安全?還是我們早就習慣「大車才是好車」的觀念?
很多人擔心:
撞到人怎麼辦?會不會很危險?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窮?
這些問題,反映的不是車的問題,而是台灣社會長期以來「車=體面」的集體價值觀。
便宜車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文化與面子的心理戰。
🔍 政府口中的「社會共識」,真的存在嗎?
政府總說:「社會尚未形成共識」,所以不宜貿然開放迷你車上路。
但我想問:
- 什麼叫做共識?
- 是大家沒共識,還是決策者根本不想形成共識?
- 那些想省油、省空間、省預算的人,聲音有被聽見嗎?
對於我們這些準備退休的族群,生活需要的是「剛剛好」,不是更大更快。
但政策與制度,似乎仍活在過去的汽車經濟繁榮幻想裡。
📖 省錢,不代表沒錢:財務自由的選擇邏輯
有人說:「你都退休了,怎麼還只想買20萬的車?是不是沒錢?」
其實不是。
正因為有錢,我才更重視錢的使用效率。
我們這些追求財務自由的人,更在意的是「資源配置」與「生活設計」:
把50萬拿去買大車
🆚
把20萬買車、30萬投入ETF、再生現金流
我不是買不起傳統車,而是我有更聰明的選擇。
只是──制度,不讓我選。
💡 我們需要的,是生活的選擇權
這不是買車的問題,而是社會是否允許我們「自己選擇想過的生活」。
當制度不開放,創新產品再多也只是空想;
當法規過時,再便宜的夢想也上不了路。
對退休族群來說,生活不再需要「快」、「炫」、「有面子」,而是需要「安全」、「實用」、「剛剛好」。
但我們的法律與產業政策,還來不及迎接這種「小而美」的退休生活想像。
📢 鼓勵行動:你的聲音,才是改變的開始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關心這個議題,請不要沉默。
你可以──
向民意代表反映、留言提案
留意地方政府是否有低速車試辦計畫
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理解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制度與生活選擇權的問題
🧭 結語:財務自由,不只是錢的自由,而是選擇的自由
退休不是終點,而是人生下一段旅程的開始。
這段旅程,需要的不只是存款,而是一個社會,願意給人們選擇「合適生活方式」的制度與空間。
因為當法律跟不上生活,連財務自由,也會變得蒼白無力。
✒️ 作者簡介
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曾在職場打滾數十年,靠穩定的股息現金流達成退休生活。關注社會現象與法規動態,分享深度觀察與人生反思,啟發更多人走上經濟獨立的自由之路。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你是否也期待買到實用又便宜的迷你車?
你對政府法規限制有何看法?
退休生活的交通安排,你又是怎麼規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