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真的討厭公務員,你只是還沒擺脫皇帝的視角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關注制度與文化的交錯觀察
🔍 摘要
台灣雖已邁入民主多年,但社會對公務員的想像,卻仍停留在帝制時期的「官僕」角色。這種根植於儒家與封建傳統的觀念,使公務員不僅要面對制度內的約束,還要承受社會外部「替人民看管錢袋」的嚴格監視。本篇將從文化、歷史與制度角度,解析這股根深蒂固的觀念如何影響當代公職體系,也邀請讀者思考:「我們真的理解公僕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了嗎?」
🧓 一段個人觀察的開場
我退休前曾在公家機關待過一段時間,薪水說不上優渥,但勝在穩定。只是不時會聽到朋友開玩笑地說:「你們公務員都躺著賺錢吧?」或「我繳的稅都被你們拿去發年終啦!」有時語氣輕鬆,有時卻也夾雜著不滿。
那時我就覺得奇怪——我們不是應該是人民的僕人嗎?怎麼常常被看成既得利益者,甚至還像是偷吃皇帝庫銀的內臣?
直到後來細細思考,才發現這其實跟台灣社會深植的帝制文化遺緒脫不了關係。
🏛「公務員是皇帝的奴僕」:帝制思維的現代殘影
在傳統儒家與封建體制中,公務員的角色其實是「替皇帝管理天下的奴僕」。他們不擁有權力,而是「奉旨辦事」。皇帝怕他們貪污,因為貪的不是別人的錢,是「國庫」──也就是皇帝的私產。
所以古代對官員的待遇其實並不好:俸祿少、責任重、風險大。為了防貪,制度設計得層層制衡,還要有御史、巡察、問斬等手段。
而這種觀念,在台灣即使歷經了日治、黨國與民主轉型,依然根深蒂固。
💰 對公務員的「苛待」其實來自恐懼與不信任
當代台灣對公務員的主流態度,其實可以歸納為兩個關鍵字:「高標準」與「低信任」。
- 高標準地要求操守、效率、廉潔、犧牲奉獻
- 低信任地懷疑福利過高、怠惰、鐵飯碗心態
有趣的是,這種情緒不只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整體體系。就像古代皇帝防著文官造反一樣,現在的人民,雖然號稱是主權者,卻也潛意識地認為「公務員只是在幫我管錢,別讓他撈走太多」。
🧠 儒家文化的潛在影響:一種看不見的階級視角
儒家思想雖強調仁政與官德,但也形塑出一種清楚的階級秩序。人民在潛意識中被教育:「你是平民,他是官,但官是要為你服務的。」這樣看似合理,卻也很容易變成另一種高壓:官員不許犯錯、也不該享有比一般人更優的待遇。
這使得公職文化出現兩極化現象:
1:一邊是努力盡責的基層公僕,面對高壓監管與民怨疲於奔命;
2:一邊則是少數不作為者,選擇「守成不動」以免惹事。
當整個社會不再信任制度,而把希望寄託在「好人公務員」身上時,這其實是一種制度的退化。
🛠 民主社會下的「真正公僕」
在真正的民主制度下,公務員的角色應是專業行政的執行者,而非「管錢的看門人」或「看不見的貴族」。他們不該因過去的帝制遺緒而被懷疑,更不該成為社會不滿的出口。
更健康的制度應該是:
- 對內:建立明確問責制度與專業倫理規範
- 對外:給予應有尊重與合理保障,建立公民對制度的信任
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出一批願意做事、能做事、做對事的「現代公僕」。
📌 結語:我們準備好民主社會的公僕觀了嗎?
從「皇帝怕被偷錢」到「人民怕納稅錢被揮霍」,看似制度改變,卻仍難逃思維的牢籠。
我們真正該問的,不是「公務員福利是不是太好」、「是不是都沒在做事」,而是:
👉 我們是否願意跳脫封建的眼光,重新理解『公僕』這個詞,在民主社會裡的真正意涵?
✅ 如果你對這樣的社會制度觀察也有共鳴,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或轉發給關心台灣未來制度改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