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走進森林中的一隅,你有沒有想過腳下的一坏土中,潛藏著一個浩瀚宇宙?土壤中的數億個菌絲體蔓延纏繞,將森林的樹木、植物一切都如網域般連結起來。這個人類肉眼不可見的微小菌絲,如何串起廣袤的森林,並建立人類大腦般繁瑣的計算與反應?《真菌微宇宙》將用真菌打破了人類認知的極限,重新形塑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
真菌是人類的獵物,還是馴服人類的高等生物?
松露會利用化學物質,散發出獨特的香氣,告訴動物他們可以吃了,再經由動物的排泄作用至各處繁殖。但其實松露的氣味是複雜的象徵,其來自松露和其微生物聚落、所處的土場和氣候間的關係,也代表散播到動物鼻子中的化學物質其實是個大雜燴,不只是單單松露的傑作。
但松露這樣產生香氣的機制,是否有一套程序在?氣溫、濕度怎麼調整,氣味就會隨之改變濃度?在主流的科學觀點中,非人的生物有機械化的例行程序,能讓他們生存機率最大化。但塊菌的菌絲體總是以料想不到的方式,主動去感覺、回應周遭的環境。像是真菌其實有能力解讀其他生物釋放的化學物質,甚至和樹木協商出各種複雜的交易關係,進行生殖、獵食。
我們常用擬人化來解讀非人世界,但這樣錯覺讓我們以未經訓練、毫無紀律的想法去了解它們的生命。作者也感嘆到:「我們能不能拓展一些概念,例如說話未必需要嘴巴,聆聽未必需要耳朵,解讀未必需要神經系統?我們能不能做到這樣,而不用偏見和影射來扼殺其他生命型態。」
人類尋覓松露的行為,是否可能也是因松露引誘而協助松露繁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主動者不是人類,而是投其所好設下繁殖伎倆的松露?
地衣也是酷兒?打破二元論觀點的地衣

圖片來源:Pexels
1869年西蒙施文德納發表了〈地衣的雙重假說〉,主張地衣是兩種不一樣的實體組成 ——也就是真菌和藻類,這個說法被地衣學家反對,畢竟兩個不同物種聚在一起構成新的生物,且這生物有自己獨立的認同,這概念在當時簡直天方夜譚。但幾十年間不斷的研究,才有植物學家提出了「共生」的概念,這個百年來恪守的觀點產生了裂痕。
2016年斯普利比爾發現「酵母菌」也存在地衣的微生物聚落,是其共生的關鍵第三方夥伴。那這樣代表地衣=真菌+藻類+酵母菌?若以公式化的想法來思考地衣絕對是大錯特錯,其實每一種地衣群組成又不同,像是有的有一種酵母菌,有的有兩種,他還發現地衣中塞滿「細菌」。所以地衣其實是微生物的儲藏庫,每個生物都各司其職,有的製造維生素和賀爾蒙,有的提供防禦,與其說地衣是一個個體,地衣更像是動態的系統。
從單一個體,到兩種生物共生,再加入第三、第四⋯⋯地衣不斷打破人類的固有認知,也讓斯普利比爾驚訝到:「每次我們切入,試圖找出誰在做甚麼,就一頭霧水。我們挖得越深,發現得越多。」
書中提及一篇讓筆者驚訝的論文叫做〈地衣的酷兒理論〉。其主張:「地衣是酷兒般的生物,讓人類用不同方式跳脫刻板的二元框架思考。我們用我們文化脈絡的觀點來問問題,所以極不容易提出項地衣這種複雜共生的問題,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所以很難感同身受。」
性別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總以二元論點來討論,非男即女的架構侷限了思考及認同,直到現在思想更加開明,大家才打破二元框架,開始接納更寬廣的可能性。或許猶如書中所說的:
世上從來沒有個體,我們都是地衣。
真菌最小的微度連肉眼都看不見,卻在我們的每一口呼吸中殘存;觀察不到它微小、緩慢的行動,但它卻遍布全世界。真菌在歷史中改變生命超過十億年,但至今甚至超過90%的真菌還不曾有過紀錄,人類的對真菌的認知僅踩到菌絲體的尖端,後面龐大無涯的菌絲體網絡,如同浩瀚的宇宙等待著人類的探索。
文章原刊登於讀墨Readm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