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淺出《真菌微宇宙》:重新認識生命網絡與二元論框架的侷限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圖片來源: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

走進森林中的一隅,你有沒有想過腳下的一坏土中,潛藏著一個浩瀚宇宙?土壤中的數億個菌絲體蔓延纏繞,將森林的樹木、植物一切都如網域般連結起來。這個人類肉眼不可見的微小菌絲,如何串起廣袤的森林,並建立人類大腦般繁瑣的計算與反應?《真菌微宇宙》將用真菌打破了人類認知的極限,重新形塑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

真菌是人類的獵物,還是馴服人類的高等生物?

松露會利用化學物質,散發出獨特的香氣,告訴動物他們可以吃了,再經由動物的排泄作用至各處繁殖。但其實松露的氣味是複雜的象徵,其來自松露和其微生物聚落、所處的土場和氣候間的關係,也代表散播到動物鼻子中的化學物質其實是個大雜燴,不只是單單松露的傑作。

但松露這樣產生香氣的機制,是否有一套程序在?氣溫、濕度怎麼調整,氣味就會隨之改變濃度?在主流的科學觀點中,非人的生物有機械化的例行程序,能讓他們生存機率最大化。但塊菌的菌絲體總是以料想不到的方式,主動去感覺、回應周遭的環境。像是真菌其實有能力解讀其他生物釋放的化學物質,甚至和樹木協商出各種複雜的交易關係,進行生殖、獵食。

我們常用擬人化來解讀非人世界,但這樣錯覺讓我們以未經訓練、毫無紀律的想法去了解它們的生命。作者也感嘆到:「我們能不能拓展一些概念,例如說話未必需要嘴巴,聆聽未必需要耳朵,解讀未必需要神經系統?我們能不能做到這樣,而不用偏見和影射來扼殺其他生命型態。」

人類尋覓松露的行為,是否可能也是因松露引誘而協助松露繁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主動者不是人類,而是投其所好設下繁殖伎倆的松露?

地衣也是酷兒?打破二元論觀點的地衣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1869年西蒙施文德納發表了〈地衣的雙重假說〉,主張地衣是兩種不一樣的實體組成 ——也就是真菌和藻類,這個說法被地衣學家反對,畢竟兩個不同物種聚在一起構成新的生物,且這生物有自己獨立的認同,這概念在當時簡直天方夜譚。但幾十年間不斷的研究,才有植物學家提出了「共生」的概念,這個百年來恪守的觀點產生了裂痕。

2016年斯普利比爾發現「酵母菌」也存在地衣的微生物聚落,是其共生的關鍵第三方夥伴。那這樣代表地衣=真菌+藻類+酵母菌?若以公式化的想法來思考地衣絕對是大錯特錯,其實每一種地衣群組成又不同,像是有的有一種酵母菌,有的有兩種,他還發現地衣中塞滿「細菌」。所以地衣其實是微生物的儲藏庫,每個生物都各司其職,有的製造維生素和賀爾蒙,有的提供防禦,與其說地衣是一個個體,地衣更像是動態的系統。

從單一個體,到兩種生物共生,再加入第三、第四⋯⋯地衣不斷打破人類的固有認知,也讓斯普利比爾驚訝到:「每次我們切入,試圖找出誰在做甚麼,就一頭霧水。我們挖得越深,發現得越多。」

書中提及一篇讓筆者驚訝的論文叫做〈地衣的酷兒理論〉。其主張:「地衣是酷兒般的生物,讓人類用不同方式跳脫刻板的二元框架思考。我們用我們文化脈絡的觀點來問問題,所以極不容易提出項地衣這種複雜共生的問題,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所以很難感同身受。」

性別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總以二元論點來討論,非男即女的架構侷限了思考及認同,直到現在思想更加開明,大家才打破二元框架,開始接納更寬廣的可能性。或許猶如書中所說的:

世上從來沒有個體,我們都是地衣。

真菌最小的微度連肉眼都看不見,卻在我們的每一口呼吸中殘存;觀察不到它微小、緩慢的行動,但它卻遍布全世界。真菌在歷史中改變生命超過十億年,但至今甚至超過90%的真菌還不曾有過紀錄,人類的對真菌的認知僅踩到菌絲體的尖端,後面龐大無涯的菌絲體網絡,如同浩瀚的宇宙等待著人類的探索。

文章原刊登於讀墨Readmoo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onana的沙龍
0會員
6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一體」概念,轉向「無體」意識,這樣學習去「參」 為要面對人生的無常作出準備。
Thumbnail
「一體」概念,轉向「無體」意識,這樣學習去「參」 為要面對人生的無常作出準備。
Thumbnail
自然界植物的神秘力量 生命之花與台灣百合圖騰 ★宇宙∣植物∣人類.在愛的秩序裏共生共存 植物包含一切知識,陽性與陰性,無所遺漏。 人以靈性的觀點進入植物的世界,我們馬上如同從前有著天眼通洞察力般地可以成為世界各種實像的主人,但這種天眼通的能力後來被遺忘了。 ▲植物使得他們的根深入地底,如果真
Thumbnail
自然界植物的神秘力量 生命之花與台灣百合圖騰 ★宇宙∣植物∣人類.在愛的秩序裏共生共存 植物包含一切知識,陽性與陰性,無所遺漏。 人以靈性的觀點進入植物的世界,我們馬上如同從前有著天眼通洞察力般地可以成為世界各種實像的主人,但這種天眼通的能力後來被遺忘了。 ▲植物使得他們的根深入地底,如果真
Thumbnail
人生有沒有所謂的劇本呢? 我們的人生是自己打造出來的,還是被套用出來的? 蜜蜂採蜜、構築蜂巢。 螞蟻扛糧、挖建蟻穴。 小昆蟲的蟲生軌跡寫在基因裡,生存、繁衍、禦敵…… 我們的基因裡也寫著訊息,是否也帶著我們的生命軌跡? 或者說……劇本。
Thumbnail
人生有沒有所謂的劇本呢? 我們的人生是自己打造出來的,還是被套用出來的? 蜜蜂採蜜、構築蜂巢。 螞蟻扛糧、挖建蟻穴。 小昆蟲的蟲生軌跡寫在基因裡,生存、繁衍、禦敵…… 我們的基因裡也寫著訊息,是否也帶著我們的生命軌跡? 或者說……劇本。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你知道植物也有意識嗎?而且也能和其他生物,甚至自然現象溝通? 前陣子看完這本有趣的書,讓我對於植物有更多的認識,並且覺得動植物溝通挺有趣的,還曾動念想學學看,但發現好像要花不少時間和心力練習,覺得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畢竟興趣太多了),所以打住。 緣起是看了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節目中,訪
Thumbnail
你知道植物也有意識嗎?而且也能和其他生物,甚至自然現象溝通? 前陣子看完這本有趣的書,讓我對於植物有更多的認識,並且覺得動植物溝通挺有趣的,還曾動念想學學看,但發現好像要花不少時間和心力練習,覺得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畢竟興趣太多了),所以打住。 緣起是看了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節目中,訪
Thumbnail
原來我們的意識和情緒都是光子,會形成頻率,也是引發奇蹟的關鍵。
Thumbnail
原來我們的意識和情緒都是光子,會形成頻率,也是引發奇蹟的關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