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存款該有多少?這些問題在網路上常常出現。
「30 歲了,該擁有什麼?」
「人生到了30歲,卻一事無成該怎麼辦?」30歲該有多少錢?該有什麼能力?
「網路上教你怎麼存到240萬,卻沒人教你怎麼扛下生活的變數。」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
「一個月存2萬塊,一年就有24萬,存10年就有240萬,如果你從23歲開始工作,33歲就有240萬,然後用這筆錢去創業,就能很快去實現財富自由。」
如今的網路上充斥著這樣子的文章,不外乎就是給你一個公式,什麼都不要思考,照著這個公式走就可以了。但人生哪有那麼容易。
我來解析這個公式:「一個月存2萬塊,如果以現在基本薪資來計算,28590元扣掉勞健保抓個整數,剩下26000元,薪水26000元,每月要存入2萬塊,一個月能支配的所得只有6000元,以這個前提下絕對無法在外面居住,也就是說要達到一個月存2萬塊的前提,是要住在父母家裡。」
就我所認識住在父母家裡的人,年齡30歲左右的,通常都抗不住風險。也就是說如果照著上面那個公式走,只要中間有一個差錯,他們就會慌張到不行。一個成年人,如果沒有面對扛下風險的能力,那他在有錢也沒有用,因為他會不敢把手上的錢好好應用,慢慢的等到錢貶值後,10年後240萬的購買能力,絕對沒有當年的240萬多。
-開源還是節流
錢會通貨膨脹,手上的2萬塊,今年可以買100個麵包,但明年可能只能買到90個,後年只能買到80個甚至更少。把錢一昧的存在銀行,就是要面對這樣子的問題。
曾經一家公司的總裁說過一句話:月薪不到3萬塊就不要存錢。
他的意思並不是說不到3萬塊的人就不應該規劃理財,而是跟開知道怎麼去「開源」。以前有人總是在討論一個問題,到底存錢要先「開源」還是要「節流」?
我的想法跟這個總裁一樣,如果你薪水不夠高,一直「節流」的後果,只會讓錢越來越少,甚至會為了多省一些錢,讓生活品質下降,比如夏天已經很熱在流汗了,還不開冷氣,身體太熱會無法專心,正在看書的人會無法專心,正在學習的人會無法專心;節流有可能省在吃的上面,比如120塊的健康餐吃不起,就去夾很鹹很油的自助餐來吃,或是買麵包來當作一餐果腹,這樣的結果最後都會賠了健康。
如果選擇「開源」,一樣的生活水準可以存下更多的錢,甚至可以提高生活水準的情況下,比「節流」存下更多的錢。但開源有那麼容易嗎?
同一個產業同一個工作的薪水差距其實不大,在一家50人的小公司裡做同樣的工作,換到大公司可能就只多個一兩千塊,這其實有跟沒有一樣,最好的開源方式,不是在同一工作上升遷,不然就是轉換一個領域,而這兩個選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能力提升。
-能力會增值
「做那件事情有沒有錢我才不要做。」這是我常常在以前的工作環境會聽到的話,這類人也最常說一句話,「這個爛工作我之後一定要離職。」但最後沒有走的反而是他們。
真正有能力的人,早就離開了有毒的工作環境,這個毒可能是工作量多薪水少,也有可能是同事很難相處,常常聚在一起內耗,說公司的不是,但要請他提出一個具體的改善方向,卻乖乖的閉上嘴巴。反倒是那些願意去嘗試的人,他們要不是很快就升遷了,不然就是轉換到更好的職場環境。
這些人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願意學習。在職場上多半的升遷,都不是先升遷在交付職責,而是在他原本的位階上交付一些職責,這些職責他做起來得心應手,並且有機會的時候才有可能升遷。
「我看你已經學會內場的所有事情了,你想學叫貨(跟廠商訂明後天的食材,確保餐廳不會突然斷貨)嗎?」這是我剛進入餐廳工作的第三個月,主管問我的問題。他看我工作本分做得還不錯,所以想找更困難更值得學習的事情給我做,二話不說我就答應了。
半年後主管問了一個問題:「我們這家餐廳的薪水,內場廚師就只有這樣子而已,如果有機會你會想要升遷嗎?」聽到這句話,我的內心的想法是「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學習當然好。」於是我就跟主管說我想升遷。
但凡事都有個意外,原本我會升遷的位子,被其他家分店空降下來的人給占走了,這對我來說其實極為不公平,因為我一直以來做著遠超乎原本的工作範圍,卻領著同樣的薪水。當下的我知道,我該離開了。
這之後我找到了第二家餐廳,這不是一家連鎖餐廳,員工只有四個正職,加上老板跟老板娘,剩下的就只有工讀生。這家餐廳的薪水比當時候「內場正職」平均多了兩千塊,是個還不錯的工作。
在工作途中我也默默地觀察其他人,我發現整個餐廳裡面只有老闆跟一位正職會叫貨,當那個正職不在的時候,老板要留到晚上7點叫完貨才可以離開,而我看得出來,他很想早點離開餐廳回家陪他的女兒。
有天我找了老闆,我說「這邊的肉商是週末不送嗎?」
「是阿。」老闆回我。
「所以禮拜四晚上要叫到足夠的量,撐到禮拜一晚上。」我分析了一下回了老闆。
「不是禮拜一中午就好嗎?廠商禮拜一就會送貨過來。」老闆帶著疑問回我。
我說「因為我們中午就開始營業,如果量剛好只到禮拜一中午,那廠商送來,我們也來不及備貨。」老闆聽到這裡好想知道了什麼。
老闆問我「你以前有學過叫貨嗎?」
「在上一家餐廳的時候,都是我叫的。」我很肯定的跟老闆說。
「那明天我請前輩跟你講我們的庫存量,你明天叫看看」老闆拋出這麼一句話,之後講到「你要加多少?」
我伸出手比了個三,他說「可以,那我們先試試看一個月,一個月後如果沒有問題我就給你加。」
這對我來說其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這件事情我學過了,很快的2個月就過去了,我的薪水也多了3000塊。時間回到上一家餐廳,如果那時候主管問我說要不要學叫貨,現在的我絕對無法領到多出來的3000塊。3000塊雖然不是什麼大數字,但卻可以讓你在晚餐的時候點份小菜都不會猶豫。
-用錢換能力
「月薪不到3萬塊就不要存錢。」這句話還有一個下文,就是應該要花錢去學習新能力。
有人說過:最糟糕的方式就是把錢存下來,而不是好好的使用錢。
每月剩下5000元,你會拿去做什麼?會拿去旅遊嗎?
每月剩下3000元,你會拿去做什麼?會拿去買鞋子嗎?
每月剩下1000元,你會拿去做什麼?會拿去買衣服嗎?
每月剩下500元,你會拿去做什麼?會拿去買什麼?
5000元、3000元、1000元、500元,這些都是錢,但是有5000元的盈餘,絕對能做出比500元還來得更多的選擇。我們來簡單做個模擬。要是你每個月都多出5000元,你都拿去旅遊,一年後你會剩下什麼?要是把每個月5000元,都拿去學習新的技能,一年後你會剩下什麼?
同樣的錢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月薪不到3萬就不要存錢,不是要把剩下的5000元都拿去旅遊,而是希望可以有更好的投資方式,那就是學習新技能。
老實說學的技能不一定用得到,但當你需要用的時候一定比沒有學了好很多。如果要用眾多能力選擇一個的話,我個人建議選擇表達能力。
以前工作的時候,我並沒有意識到表達能力有多重要,所謂的表達並不是說你把事情說得很清楚,而是要懂得「說人話」。
你一定有遇過一種情況:問專業人士一個專業的問題,他有回答但你發現你聽不懂。像是你請保險業務員解釋保險內容的時候,他雖然說了很多話,但沒有一個字你聽得懂的,因為他所有太多專業術語。所謂的「說人話」,就是把你的專業解釋給一般人都聽得懂,這個好處可以降低對方的溝通成本。
在我以前工作的職場上,有一個同事他表達能力非常不好,雖然他會專業的東西,但他無法把內容解釋給一般人聽,甚至無法教導後面進來的新人。一個人既無法向外傳遞價值,也無法教育新人讓公司注入新血,對公司來說這個人的價值,就比其他人來得低很多。
一個月投資5000塊在表達能力上,對這個同事來說是最好的投資,這跟我以前一樣,如果那時候沒有學好叫貨,後面的工作也無法依靠這個技能加薪,而表達能力,是我覺得這是最基本的,也是一切的基礎。如果那時候我沒有跟老闆提出這個建議,沒有透過清晰的表達方式,我們之間的溝通就無法成立,更不會有我之後薪水加3000塊的事情發生。
表達能力不好會屢屢碰壁,溝通無法做好,不論是對上司、對下屬,還是對客戶,沒有好的表達能力,對方會不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
「30 歲了,該擁有什麼?」看到這裡,我想你心裡應該有個底了。
我們下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