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所有學日文的人都會知道的一句話: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信号所に汽車が止まった。)
便是出自本書。
上一本看川端康成的書是《古都》,描寫很多京都的風情,這本則是描寫冬季景色與雪國這個地方,文辭優美,多次在很多人的賞析中看見,但是,在形容景色、人物細節,我還是最愛三島由紀夫,再來就是我對故事外的描寫沒有很有興趣吧,純粹是個人喜好問題。
本書一樣沒有純愛,甚至覺得書中角色們的情愛糾葛完全可以套用在現代。
主角島村出自富裕階層,擁有幸福的家庭,有妻子和孩子,還可以隨時不管家庭跑來跑去度假,在雪國邂逅了一名藝伎駒子(本書的藝伎在雪國是指性工作者),駒子熱情活潑,毫不掩飾對島村的愛意,即便自己有為了病痛的男人-行男,下海工作的背景、即便知道島村有妻小,而島村雖然對她也有好感,但因為他只是個過客,不會久留,所以無法給駒子承諾。對他而言,駒子只是短暫的豔遇而已。更何況,在雪國,他內在更喜歡的,是凜然的葉子,但葉子喜歡行男……
這種四角戀放在現代也很合理。只是大家都暗藏心裡。放在心裡假裝沒有發生,假裝自己的人生走在健全、有道德的路上,身邊的人都是三觀非常正的人,但有時候只是欠缺動機與價碼而已。否則的話就不會發生「無法從男友手機活著走出來」的事了。
另外根據後記以及網路上的資料,可以知道本書約有七成是根據作者本人的經驗改編而成,駒子的原型也真有其人。後記作者介紹自己的寫作動機是滿能補足我的一些失落,那個失落我想是故事自然散發的物哀氣息,還有角色無法善終的感慨。
我也喜歡一些網友的心得,「徒勞」在本書也有一定的重要性。駒子對人生的努力、葉子照顧將死的行男,還有島村的虛無度日,處處可見徒勞的影子。說到底一切都是因為愛,愛是驅動人心的力量,使人可以做出不求回報的付出,故事的角色都是因為愛所行動,雖然最後只是徒勞,可能也是想訴說愛的變動性吧?是個很危險的寶藏,只有幸運的人才能擁有。
P.s真的很佩服為什麼他們作家都可以記得日常發生的細節啊…….我大概和朋友吃晚餐後上捷運就會忘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