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未來財富,不靠天分,只靠紀律
在這個連ETF也開始「比人氣」的時代,我想聊一件更被忽略、卻真正能改變財務命運的事:
儲蓄率。我們常問「哪檔投資最賺」,卻很少問:「我每個月能穩定存多少?」
因為我們不是巴菲特,也不是科技新貴,對於絕大多數像我一樣的普通人來說,「能存多少」比「報多少」還重要。
📈 儲蓄率,是報酬率的放大器
舉個簡單例子:
如果你每年能存下 20萬元,以7%的年報酬率投資30年,最終資產約200萬元。
但這只是每年投入20萬,30年累積本金600萬+複利成長到200萬以上。
而如果你每年只存下5萬呢?你可能連本金都難以累積。
這告訴我們一件事:
在資產尚未成長起來前,儲蓄率對財富成長的影響,比報酬率還要關鍵。
這個對比很現實:你能投入多少,遠比你報酬率高低更關鍵。
🎯 儲蓄,其實是一種選擇
儲蓄率高,不代表你過得苦哈哈。
它可能只是代表你:
- 有計劃、不衝動
- 重視未來、多想一步
- 願意為「想要的未來」捨棄一些「當下的慾望」
我自己會這樣做:
- 每月薪水一到,先自動轉帳到投資帳戶
- 手機App上不裝購物平台
- 消費前多問一次「我是真的需要嗎?」
🐢 慢,就是快
高儲蓄率讓我更快「累積本金」
耐心投資讓我更穩「等待時間放大回報」
我相信:
你不需要靠猜對市場來致富,而是靠不斷投入去參與市場。
只要你一直在場,最後的贏家也許就是你。
最後:
你不是輸在市場,而是輸在「沒錢進場」。
如果你現在只能做一件事,那就從提高儲蓄率開始,
這是所有財務自由的起點。
「你不需要賺到比別人多,
你只需要花得比昨天少,並持續這樣做很多年。」 —— 我寫給自己的備忘錄
📚 引用資料與靈感來源:
- JL Collins,《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2016)
- Morgan Housel,《The Psychology of Money》(2020)
- Vanguard,《Stocks for the Long Run》歷史數據
- 我自己的財務紀錄與心態轉變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