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7 月 1 日,特斯拉正面臨一連串的壓力,不再只是一般性的股價波動,而是需要投資人重新審視其估值基礎與成長故事的關鍵時刻。儘管特斯拉是華爾街最受矚目的股票之一,但空頭論調近期再次強勢回歸。長期看空的對沖基金經理 Jim Chanos 近日再次表示,他認為特斯拉的基本面早已無法支撐其市值。他提出毛利下滑、歐洲與中國需求疲弱,以及執行長馬斯克高度爭議性的公開形象,是目前特斯拉面臨的結構性風險。這些擔憂如今也因政治角力與補助削減的現實風險而被進一步放大。
最新的交車預估數據亦加深了市場的審慎情緒。特斯拉預計第二季全球交付量將年減約 13%,其中歐洲市場尤為疲弱。德國、法國與北歐地區的銷量已連續三季下滑,而中國市場則面臨比亞迪與蔚來等國產對手的激烈競爭。這些銷售下滑並不完全是來自產品競爭,更反映了當地經濟放緩與消費補貼減少所帶來的結構性需求壓力。對於高度仰賴規模經濟的車企而言,若交付量長期無法回升,將對單位成本與整體獲利能力造成實質衝擊。
雪上加霜的是,政治風險也正在快速升高。美國前總統川普、也是202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領跑者,已公開表態將取消馬斯克旗下企業享有的聯邦補助,包括電動車稅收減免、能源部貸款與基礎建設合約等,總價值估計高達 380 億美元。這場政治對決不僅是口水戰,更已實際影響市場:特斯拉股價在川普發表評論後單日大跌超過 7%。若聯邦補助真的被大幅削減,將直接削弱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特別是面對仍有政策扶持的海外對手。馬斯克本人也已警告,若聯邦補貼被撤除,可能會讓特斯拉每年的獲利減少約 12 億美元。而這還未計入連鎖效應──例如終端需求下滑、產品定價壓力加劇,以及研發支出或新工廠計畫的延後。特斯拉的低價車型(如 Model 3 與 Model Y)對補貼的依賴性尤高,若政府資金退出,可能迫使公司壓縮利潤空間或調升售價,無論哪一種對投資人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特斯拉在歐洲與中國的高度曝險,更讓局勢複雜化。在歐洲,Model Y 的掛牌量年減已超過 11%;而在中國,消費者對於進口電動車的需求正受到國產品牌崛起與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這兩大市場過去曾為特斯拉海外銷售的主力來源,如今卻同步進入結構性放緩期。投資人不得不問:全球電動車需求是否已經進入成熟期?
市場是否已完全反映這些風險仍值得懷疑。雖然特斯拉在過去一個月市值已蒸發超過 800 億美元,但部分分析師認為,政治風險與未來交車疲軟尚未充分反映在股價之中。特斯拉過去曾多次「跌深反彈」,投資人也逐漸習慣其高波動性,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馬斯克的領導風格開始影響到公司治理與策略專注時,股東價值將遭受實質侵蝕。
在機構投資圈中,近期的立場轉向亦相當明顯。Baird 與 Argus 等機構均已下調特斯拉評等,理由包括交付下滑趨勢明確、無人計程車(robotaxi)時程不確定,以及非汽車業務(如能源與 AI 軟體)貢獻度尚低、可預見性不足。這些調整不僅反映短線風險,更代表市場對特斯拉長期成長曲線的重新建模。
補助取消與外部成本上升,亦對特斯拉毛利結構帶來壓力。近幾季,特斯拉的汽車毛利率已從高峰的 24% 降至不到 18%,主因為降價促銷與原料成本增加。雖然透過單一壓鑄技術與電池模組整合可稍微緩解壓力,但這些優勢恐怕不足以完全對沖補貼流失的損失。若毛利進一步惡化,估值修正將難以避免,特別是在傳統車廠加速推動電動車、並搭配現有經銷商與融資管道的情況下。
從交車前景看,美國市場的增長已顯疲態;北歐與比荷盧聯盟國家第二季預估仍呈下滑。若未來未能推出新產品(例如尚未全面量產的 Cybertruck)或提振需求,整體出貨成長可能至 2026 年都難以明顯回升,對營收成長與產品週期造成壓力,也可能延遲無人車隊與儲能服務等未來營收來源的成形。
然而,特斯拉仍試圖透過多元布局尋求緩衝。其正在推動無人計程車計畫、擴張能源儲能業務、並持續研發人形機器人 Optimus,預計應用於倉儲與工業場景。這些計畫若能成功商業化,將有助於讓公司估值擺脫對汽車銷售的依賴。但目前而言,這些業務仍處於開發初期,離真正貢獻現金流仍有距離,投資人應謹慎對待其營收潛力。
總結來說,特斯拉在 2025 年下半年站上了轉折點。當交車量下滑、政治風險升溫、產品與多元業務尚未完全成熟,市場對其「成長故事」的信任正在面臨考驗。對長期投資人而言,持有特斯拉的理由已不再只是品牌熱情或過去的爆發性成長,而是對其利潤結構、需求彈性、政策依賴程度與執行力的冷靜評估。接下來的財報不僅需止血,更需清楚交代一條面向穩健獲利的新戰略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