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減塑就是換紙盒?其實真正的挑戰在「包材設計思維」
研發會議裡,講到環保,很多客戶都都會提包裝的環境減壓,例如改成紙盒、或是用可分解塑料。
我很開心聽到大家都有環保共識,但老實說,這離真正的環保還有一段路。
身為配方開發人員,最不想看到的就是產品做得再環保,卻因為包裝設計不當,整罐根本無法有效回收。減塑不是「少用塑膠」而已,而是你怎麼用、用的是哪種材質、能不能被好好處理。

減塑≠不用塑膠,而是用對塑膠
塑膠不是原罪,問題在於我們用了太多「無法處理的塑膠」。
如果瓶子是單一材質、可回收、壽命長、製程穩定,其實比玻璃瓶還環保,這是真的。 問題是多數產品用了「混材結構」(例如瓶身PP+噴頭ABS+內袋鋁膜),拆不開也分類不了,最後只能丟進焚化爐。
與其問「是不是塑膠」,更該問包裝設計是否容易被回收。
新型減塑材料正在改變包裝思維
這幾年你可能聽過一些新材料,它們的確帶來了機會,也伴隨挑戰:
1. 碳酸鈣包材(EcoCaCO₃)
礦石、蛋殼、牡蠣殼等天然礦物混合塑膠,能有效降低塑膠用量、提高瓶身剛性,且比一般混材更容易在回收場處理。但前提是系統能辨識這種材質,不把它當作陶瓷丟掉。
2. 生物可分解塑膠(如PLA)
乍聽很好,但多數只能在特定條件下的工業設施中分解,家庭回收無法處理。更麻煩的是,混入一般塑膠回收流程反而會汙染整批材料。
3. PCR 再生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回收再製的塑料,能真正降低新塑料用量,但穩定性、外觀顏色、氣味控制是技術門檻。這類材料其實在台灣並不多見,因為回收系統與供應鏈尚未普及。
號稱使用再生塑料的,很多其實只用了不到一點點,但是就大肆宣揚。Dani對這一類會特別提防,沒有公布使用比例的,根本不能當回事。
減塑的關鍵,不只是材料,而是設計邏輯
想要真的減塑,有三個策略特別值得推:
1. 單一材質設計(mono-material):整瓶用 PP、PE、PET 其中之一,讓消費者不需要拆分也能順利回收。
2. 可拆式結構:瓶身和瓶蓋不同材質?至少讓它們能拆開。不然回收場也只能把它當垃圾丟棄。
3. 補充包制度:日韓非常普遍的「軟袋式補充包」,雖然外觀看起來不高級,但比重買一次又一次瓶身來得實際有效。 而且現在也有不少品牌推出自家回收瓶器制度、可換芯設計,這才是減塑該有的方向。但你別問Dani為什麼補充包比較貴,因為我也納悶。
消費者要怎麼判斷品牌有沒有做功課?
你不需要背下所有材質代碼,但可以從幾個面向快速判斷:
- 有沒有標明材質? 不是只寫「環保材質」,而是寫出「100% PCR PP」或「不含Oxybenzone」這種具體內容。
- 有沒有拆解說明? 能不能告訴你瓶蓋怎麼拆?哪個部位怎麼分類?
- 有沒有補充包或回收制度? 真的有在推動補充制度的品牌,一定會積極讓你知道。
研發者的真心話
減塑沒有捷徑,也不會有完美選項。但只要每一次選材、每一層包裝都有人負責思考「這個東西最後會去哪裡」,那就是進步。
未來如果你看到一款產品包裝簡單、說明清楚、材質乾淨──請不要嫌它不夠高級。那是品牌願意「被看見」的負責任設計。
環保不是「少用一層包裝」那麼簡單,而是整個供應鏈的思維升級。 而我們研發人員的責任,就是不做只為好看、卻難以善終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