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08:50 全文完
本系列未來只在《少林藏蛙閣》發行……
呱,名司馬粉圓者,欲效太史公精神也,投資之學,十家九流,莫衷一是,故訪企業之發言人,以拾遺補闕,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蛙井,俟後世聖人君子。
蛙註:蟬夏生而秋死,終生未曾見雪,故不知雪。本來是咱嘲笑其怕冷之語,暗諷會計師常被欺騙,不想其句詩意,竟成為其筆名【不知雪の蟬】。
《前言》神駒千里、追風築夢~台灣自行車產業的風火輪 By【井底之蛙】
呱,別再知了,知了要寫了~呱呱呱,呃,跟這麼熟的朋友邀稿,反而是壓力最大的。知道他工作很忙,上半年度剛剛結束,接下來得勤跑海外子公司稽核,去年忙到冬至答應【蟬嫂】泡溫泉,等到今年盛夏七月才成行,差點夏至將至。
感謝【不知雪の蟬】的熬夜付出,希望賢伉儷旅途愉快,呃,不要一回合泡太久,以免中暑。
美利達訪談 2025年07月(蛙審定版本)~「游贏蛙」不準民調中心

台灣製造水準;德國設計工藝
美利達(MERIDA)代表著「台灣製造水準;德國設計工藝」,是台灣知名的自行車品牌。晚於捷安特,成立於1972年,以高品質的公路車、登山車與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聞名全球。
它的產品設計結合德國工藝與台灣優異的製造能力,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高的競爭力。
美利達2025年挑戰與轉機 By【不知雪の蟬】
庫存壓力紓解、轉投資營運狀況好轉,這是兩個重要的轉機,逐漸擺脫營運困境,今年繼而面臨關稅政策、匯率變動、中國市場疲軟……等等不利因素影響。
展望2025年,美利達公司因應之道為何?讓我們聽聽發言人怎說。
蛙註:順便看那隻蟬如何自圓其說,繼續知了、知了,呵呵……


拖稿,萬惡之源,別以為青蛙胖了上不了樹……

這是東廠成立的子公司,稱為「黏竿處」~呵呵,名滿天下的雍正特務血滴子,剛開始是抓蟬的
《問題一》關於庫存去化:
從數據顯示,近期庫存佔流動資產比重仍高,然而,在營收成長趨緩的情況下,請教公司針對庫存去化的看法及因應措施為何?
公司答覆如下:
庫存去化關鍵主要在歐洲
在疫情解封,進入後疫情年代,歐洲自行車產業面臨需求不穩、庫存升高的壓力。歷經這次歐洲庫存風暴的前車之鑑,所有倖存大品牌廠商,都已學到教訓。
美利達在中國也以謹慎的態度面對庫存管理,一般而言,在中國的庫存大約維持在1至1.5個月的水位,目前尚屬健康穩健的情況。
2025年庫存去化進展較2024年順利
歐洲自行車產業的淡旺季變化,主要與氣候、消費習慣及展會活動有關。春夏季約每年4至9月,天氣溫暖且日照時間長,較適合騎乘。
2024年由於極端氣候影響所致,在西歐創下罕見的強降雨,消費者騎乘意願減弱,以致歐洲2024年度庫存去化並不順利。
對比今年春季,歐洲西北部雨量明顯減少,多數區域降雨僅為正常降雨量的50%。因此,由於2025年第一季歐洲氣候有利於戶外活動,進而帶動自行車需求,不只庫存消化成效較去年度佳,同時也推升新車種的銷售。
蛙註:知了、知了,現在知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多重要了吧,呱,教你El Nino(熱帶擾動)還嫌咱囉唆……
疫後,新車上市節奏被打亂,2025年新車種推出時間提前
有鑑於通路市場庫存逐漸改善,美利達今年新車發表時程提前。由於2025年第一季新車種出貨。新車種陸續備貨、出貨,搭配逐漸下降的舊車種庫存,公司存貨結構將趨於更健康合理的狀態。
知了、知了,因此2024年第四季底形成的存貨備貨高峰,實際上則是為了新車製造生產的備料增加,滯銷庫存比重已在持續降低,市場不要誤會,以為庫存再度惡化。
存貨結構趨於健康穩健
如前所言,以2024年第四季至2025年第一季存貨金額觀之,庫存水位雖然看似沒有顯著改善,實則其「存貨結構」已逐漸優化。

我們用存貨周轉率數據來驗證:2025年第一季新車上市出貨後,周轉率數據顯示已逐漸回升。

《問題二》美國「對等關稅」影響:
美利達原先的構想,是以台灣的產線,因應高階市場產品,美國「對等關稅」提出後,請問公司對此有何看法?能接受的合理稅率是多少?不能接受的底線在哪裡?公司有何因應措施?
公司答覆如下:
就區域別銷售比重而言,美利達主要銷售市場為歐洲,一般佔5成以上的銷售比重,美國市場大約佔比2成左右。
原則上,美國市場的銷售產品均由台灣廠出口,不論是自有品牌或代工生產,都沒有從中國出口成車。
在現階段10%的基準關稅基礎上
目前10%關稅由客戶端市場吸收,美利達是設計及製造端並沒有分擔。
公司產品定位高附加價值,進口商增加10%關稅,傳遞到End User終端價格,影響大約僅有3%,目前進口商所增加的成本可以完全轉嫁。
後續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會如何因應,則需等談判結果明朗後,再來評估因應方式。
關稅因應策略須全盤考量
實際因應措施現在談論還太早,但原則上則是必須綜合評估競爭對手的市場策略、是否都能完全轉嫁到終端消費者……等等考量因素。
假設就以32%關稅為例,這恐怕是沒有任何單獨一方可以完全吸收,必須由「製造方、進口商以及終端消費者」三個階段的參與者共同分攤,看每階段個別能吸收多少,目前應該不會出現這種狀況。
再問,公司目前產品銷售美國,是採取直營體系還是代理商?上季美國營收比重增加原因為何?
北美銷售主要以OE(OEM/ODM)方式經營。今年主要因為新車種為高品質、高單價的E-Bike,加以出貨數量比同期增加,因此整個銷售金額成長。
2025年第一季美國市場新產品熱賣,獲利成長,加以中國市場消費疲軟,在此一增一減之間,以致美國市場銷售佔比較2024年度略增。

《問題三》關於匯率:
台幣升值對美利達營運的影響為何?有何因應措施?
公司答覆如下:
所有外銷廠商遇到台幣升值,無可避免地都會面臨外銷銷售金額下降、毛利下降的困境。在美元資產方面,主要則是應收帳款產生未實現評價損失。
然而,美利達與合作客戶之間有個不成文的合作默契:針對浮動匯率有平衡互利機制,彼此互相cover 匯率壓力。
美元強勢時,美利達報價部分讓利,同樣的,台幣強勢升值時,部分漲價以彌補台廠匯率壓力。
因此,若台幣持續維持升值態勢,公司將會調整售價因應。

《問題四》關於轉投資SBC:
為何進行轉投資SBC(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目前盈虧狀況為何?今年的營運展望為何?
SBC(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品牌定位及市場策略:
蛙註:呱,這家公司之前研究過,本蛙就幫忙補充一下吧!泡溫泉光溜溜,還準備什麼行李,啥,你說到老夫老妻就不一樣了!?
SBC美國高端自行車品牌企業,專注於品牌經營與產品研發,主打創新設計與專業性能,尤其在競技與高階市場有強大影響力。
市場策略:主打品牌價值與創新導向,強調騎乘體驗,產品價格較高,鎖定專業與熱血騎士。
公司答覆如下:
SBC是美國極具強勢品牌優勢自行車業者,其開發能力特別強,尤其能掌握前衛年輕元素,推出符合消費者喜好,屬高價位精品車系,深受影藝名流喜愛。
當初希望維持原本的經營團隊主導企業,所以採成本法投資,希望藉由SBC開發設計能量,搭配美利達製作能力,打入歐美高端市場。
轉投資策略考量
美利達與 SBC(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透過密切的投資與代工關係,在品牌定位與市場策略上形成互補的作用。
這個合作關係,對美利達產生「雙面刃」的影響,既有過去的高獲利,也有近期的財務壓力。
- 疫情期間的正面效益:在疫情期間(如2021年),SBC 為美利達帶來高達 43億元 的獲利貢獻,致使當年美利達EPS達到 15.55元。
- 疫後近期的負面影響:由於 SBC 連續兩年虧損,美利達在 2024 年提列 約40億元的損失,導致全年轉虧,每股虧損 2.34元。
- 基於會計上保守穩健原則,提列一次性資產減損:包括遞延所得稅資產與商譽評價減損,對 EPS 影響高達 11.51元。
蟬註:知了、知了,遞延所得稅資產係所得稅抵稅權,主要是因為評估營運狀況沒有這麼快可以抵稅,基於保守穩健原則提列減損。
商譽評價減損主要來自通路價值的減損,由會計師與第三方鑑價師獨立鑑價,在財報上,保守呈現SBC後疫情時代的通路價值。(那隻蛙一定不懂這個)
蛙註:呱呱呱,這個咱懂耶,你那個「照騙」學妹教過……
蟬註:她可沒修肚子喲,只修臉,跟某動物相反。

蛙註:至少咱肚子還能修圖,呃,有人只能修臉
2025年度的調整與展望
雖然1 、2 月仍虧損,但由於新車種上市,3月開始獲利,4 、5 月第二波的新車發表, 也都在 1 、2 周之內完售。
SBC歷經價格折扣以促銷庫存,目前毛利改善、獲利提升,10%關稅順利轉嫁,展望今年度Q2業績不錯,如果 Q3能維持,加上 Q 4 淡季,整體而言,持平中偏樂觀,會是個還算不錯的一年。
SBC在美國擁有強大品牌競爭力,與Trek並列美國自行車市場的兩大主要品牌,在自行車創新方面尤其具有領先地位。
SBC卓越創新能力及品牌知名度,是企業隱形價值也是長期競爭優勢,預期在市場秩序重新調整後,提升營運效益帶來獲利。
之前那些一次性提列的評價損失,並不涉及營運資金的流出,對未來營運不構成長期壓力~只要市場動能復甦,營運好轉,都還有回沖利益。
《問題五》未來營運展望:
公司2025年度主要支撐營運發展的關鍵動能何在?看好區域及產品為何?有什麼特別需要擔心的因素?
就產業數據報告顯示 不論是傳統自行車或是E-Bike市場規模仍在持續成長。
公司答覆如下:
就自行車產業整體市場景氣,利多與利空因素夾雜:
- 在銷售區域方面:歐美回暖,中國遇亂流。
- 在產品組合方面:公路車競爭激烈,從而發展高附加價值的利基型產品 (例如: 電動輔助登山越野車E- MTB)
- 經營方面:庫存調整狀況順利及轉投資企業營運逐漸好轉的有利因素,伴隨著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以及台幣匯率升值壓力。

🦧再問,公司對中國景氣趨勢的看法為何?預計未來銷售佔比?公司對此市場採取何種策略?
中國內地有句順口溜,很貼切地呈現自行車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遇事不決捷安特,深思熟慮美利達,啥也不懂迪卡儂,預算有限喜德盛』~呱,這個不是本蛙教你的嗎!?
針對中國市場景氣趨勢,公司答覆如下:騎行活動仍持續進行,惟消費降級的現象明顯。
2025年中國騎行風潮有了顯著的變化,從早期高漲的熱情轉趨於市場冷靜調整階段。
自行車屬耐用品,算是週期性消費產品,短期市場飽和,就會買車動能下降或者不買新車,呈現供給大於需求,自行車業者為求變現紛紛降價促銷,市場價格混亂。
部分特定產品降價促銷
美利達為了為刺激庫存銷量,也不能完全不折扣,因此,在部分特定產品價格上,為了回應市場競爭者針對性的打擊,也是有促銷折扣。
雖然保守穩健的庫存政策減輕了經營壓力,但是降價促銷仍影響公司在中國區域的獲利表現。

針對中國市場的看法
面對中國市場逆風襲擊,唯有建立強而有力的品牌,才能持續穩健發展。
只要騎行活動還在,消費動能就還在,市場不再大起大落,更能穩定健康發展,在製造商、通路供應商及消費者之間形成好的循環。
在產品銷售上,公路車價格普遍不佳,登山車尚可維持去年價格。
就整體銷量而言,2024銷量大約104萬台,內部預期2025年美利達在中國市場銷量將萎縮30%~35%,銷量約為70萬台。
中國區域銷售佔比在2024年為 32% ,2025年 Q1 為13% , 展望2025 全年度預估銷售佔比大約為 15%。
🦧再問,歐洲庫存實際消化狀況為何?目前對歐洲、美洲景氣趨勢的看法?預計各自未來銷售佔比?
針對歐洲市場的看法
歐洲有利的氣候因素,讓美利達3月銷售額提高,不僅庫存去化順利,也帶動了新機種城市通勤車New E-City不錯的業績;美國市場則受惠市場回溫,新機種頗受好評,業績也值得期待。
- 如果Q2 及 Q3都能維持市場熱度,雖然Q4為傳統淡季,預期歐美市場在2025年營運表現算不錯。
- 整體銷售情況,在不考慮匯率換算因素,在美元計價基礎上:歐美成長,中國則預期較 2024年衰退 3%~5%。
- 歐美市場回溫加以中國市場衰退,彼消此長的市況下,預期歐美區域佔比將略增。

《問題六》關於產品趨勢:
電動自行車儼然已成為市場普遍潮流,請問2024年度傳統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平均銷售單價為何?預期2025年度趨勢為何?以及銷售佔比為何?
公司答覆如下:
在產品組合方面:
預期2025年傳統自行車占比55%,E Bike 自行車則為45%。
在銷售均價方面:
傳統自行車均價約略維持2024年水準 ,然而,E Bike 自行車均價則有顯著提升。
- 傳統自行車均價 :2024年 USD 1350, 2025年Q1為USD 1300~1350
- E Bike 自行車均價:2024年 USD 1900~1950, 2025年Q1為USD 2300
蟬的小結
接下來觀察全年度業績變化重點,要考慮由於今年新車上市時程較往年提前,形成Q1已是旺季,4、5月較淡,預期6月再回升,暑假期間業績能否持續,就是成長關鍵……
就以2025年整體營運而言,公司已逐漸擺脫庫存問題,短期市場雖仍有逆風來襲,美利達公司努力建立品牌競爭力、展現企業彈性與韌性 「關關難過、關關過」。

蛙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