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平凡的日子與遙遠的戰地毫不相干,直到在圖書館借閱這兩本日記:王國春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與洪上凱的《加薩日記》,才發現不論是台灣街頭奔走的計程車司機,還是加薩戰地裡的無國界醫師,他們都用真實的眼睛看見了這個世界最真誠、最脆弱也最堅強的模樣。
一、 書籍簡介

- 書名: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運轉手的小黃日記
- 作者:王國春
- 作者背景與寫作動機:
他早年家境困頓、高中沒畢業、靠打工自立,成為小黃司機後用社群記錄生活,因粉專「王國春-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裡一篇<<住在貨櫃屋的一家人>>日記引起關注,而後被邀約出書。他利用手機在駕駛座上寫作,捕捉日常中的亮點,挑戰社會對基層服務者的刻板印象。
- 書籍內容:
計程車司機用手機寫日記方式記錄載客時的所見所聞,故事內容多元,包括《住在貨櫃屋的一家人》讓人落淚、《天使阿嬤》的溫暖奇遇、《觀世音》那段荒誕又無奈的插曲…等,各式各樣乘客背後的人生故事與社會議題。他以真摯文字消弭對司機的偏見,用認真的工作態度、廣結善緣的人生態度,呈現生命的重量與尊嚴。

- 書名:加薩日記
- 作者:洪上凱
- 作者背景與寫作動機:
他為急診主治醫師,首次以無國界醫生身份前往加薩,執行優化當地急診系統的任務。2023年10月哈瑪斯無預警襲擊以色列,引發全球關注,洪醫師自7月初抵達加薩,到11月初離開,正好見證了這場衝突前後的變化;返抵台灣之後,秉持著無國界醫生的宗旨之一見證與發聲,將自己在衝突當下最真實的記錄,集結成本書,希望透過台灣醫者之眼,提供最真實的見聞。
- 書籍內容:
他在書中前言描述身處戰區持續高壓的情緒讓他無法喘息,而抓緊空檔,找一處自己的樹洞寫日記,成了救贖。他希望這本真實存在於加薩的點滴,能在混濁不清的世界哩,透出一點光。書中篇章以日記方式呈現,記錄他2023年7月至11月間在加薩地區的人道救援與急診系統優化任務的經歷,描述中東戰爭爆發後加薩走廊當地醫療、生存與人道危機的現場細節,以文字為中東戰區真實發聲。
二、
對照比較:
這2本書雖看似八竿子打不著,但在作者角色、題材方式、寫作目的、寫作方格及社會影響等方向殊途同歸,通常用表列方式能清楚呈現,但因方格子無法用表格,所以就用文字逐一簡單說明。
- 作者角色:
<小黃日記>:計程車司機,載運無數人的生命歷程故事。
<加薩日記>:醫療專業人道救援者,親身經歷中東戰區。
- 題材方式:
<小黃日記>:紀錄日常事件串接人生啟示,在平凡中創造非凡。
<加薩日記>:日誌式記錄戰爭特殊時期的極端環境與醫療運作。
- 寫作目的:
<小黃日記>:反映社會現象、傳遞人性溫暖、扭轉階級偏見。
<加薩日記>:見證戰時醫療苦難、傳播真相、呼籲各界救援。
- 寫作風格:
<小黃日記>:溫馨感動、偶有無奈、幽默自嘲。
<加薩日記>:冷靜但沉重、充滿同理與使命感。
- 社會影響:
<小黃日記>:激發社會基層關懷、消弭對司機的偏見。
<加薩日記>:提升各界對加薩人道危機的注意、支持救援行動。
三、 心得反思
:
這2本書頁數不算厚,都採用日記式說故事文字淺顯易懂,可以快速閱讀完畢,只是書中傳遞的情感、現實社會的人情冷暖、生命的各種苦難,會在闔上書本後,有些東西默默在心底發酵…
寫作的無形力量:
不同領域職人的真實敘事,皆用文字記錄那些微光時刻,突破媒體的侷限,以親身經歷傳遞自身影響力。小黃司機改寫社會對司機的偏見,醫師則讓世人看見戰爭中的生命苦難。
日常與非常:
王國春的<小黃日記>提醒我們:即使是平凡職人,也能透過日常觀察與文字傳遞溫暖與覺醒;洪上凱醫生的<加薩日記>則透過在戰爭非常時期求生情況下的醫療行動,讓人對「戰爭」與「人道」有更深刻認識。
珍惜所擁有的:
這兩本書雖背景迥異,但作者都投注大量情感與觀察:無論是貨櫃屋裡的雙親,還是戰區裡的傷者,閱讀完後對弱勢與苦難者的產生同理與責任感,也更珍惜所擁有看似平淡的日常,是他人眼中幸福的景致。
<後記>
- 王國春於2025年出版了新書《坐霸王車的男孩:從黑暗到光明的逆轉人生》,內容敘述他自父母離異後,國中便獨自一人生活,成為中輟生,到後來目睹朋友紛紛入獄或染上毒癮,下定決心改變的歷程。
- <加薩日記>本書版稅將捐贈財團法人無國界醫生基金會。無國界醫生基金會官網https://www.msf.org.tw/
- 無國界醫生 /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msf.taiwan/?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