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主題書籍百百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橘色封面上穿著橘色毛衣綠色褲子的蛤蟆先生是誰? 蛤蟆先生有什麼樣的心理問題呢?
為什麼世界各地的書店及圖書館書架上都有這位蛤蟆先生的身影?為什麼蛤蟆先生去心理諮商就能蟬聯各大書店銷售榜及圖書館熱門借閱排行榜??

為什麼誠品書店裡《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與《柳林風聲》是一起販售? 好多為什麼???
原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是以《柳林風聲》這本童書為故事原型,《柳林風聲》被譽為「英國散文體作品的典範」,該書出版超過百年依然雋永,經典永流傳,是西方文學經典兒童讀物,激發了J.K.羅琳創作靈感,《哈利‧波特》中赫夫帕夫的院徽就是以《柳林風聲》書中角色老獾為原型,所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宣傳文案會說跟《哈利‧波特》有關係(我是覺得這關係有點遠..)。
說實話歐巴桑我是因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才知道《柳林風聲》這本童書,然後滿懷好奇地去圖書館童書區借閱這本讓美國老羅斯福總統一口氣讀了三遍的《柳林風聲》。
《柳林風聲》內容大意是膽小害羞的鼴鼠厭倦春季大掃除和地底下封閉生活,渴望展開一場冒險之旅,在河岸邊遇到了外向熱情的河鼠,在其帶領下結識了森林裡的各種動物,尤其是好大喜功又不受控制的蛤蟆,也與備受動物圈信任倚重的老獾結為好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故事及角色,就是延續《柳林風聲》人物主角的心理學書籍,以溝通分析學派的3種自我狀態貫穿整個故事。蛤蟆先生因為被過去瘋狂地迷戀汽車而闖了大禍的經歷桎梏而產生憂鬱症,在河鼠、鼴鼠及老獾等好友們的鼓勵下,找了心理師蒼鷺進行了心理諮商,蒼鷺協助蛤蟆先生面對真實的自己、感受內心的情緒,經過了十次的諮商之後,蛤蟆先生逐漸擺脫憂鬱症好轉的故事。
對我而言主要有下列重點
1. How are you? 詢問內在的自己(你/妳)好嗎? 擁有自我覺察能力
「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覺如何?」第一次的諮商,蒼鷺就問了蛤蟆這個問題 「很好,謝謝。」這是蛤蟆小被教導的回答,此刻不假思索地回應,其實不具任何意義。 「我再問你一次,你真正的感覺是怎樣?」 蛤蟆覺得很不安,便問:「你說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有人問「How are you? 」,我們常下意識的脫口而出「I am fine,thank you.」,跟書中蛤蟆先生的回答一樣,很少認真的關心自己的情緒狀態。
適時停下腳步放下手邊事務,靜下心來問自己「你/妳覺得呢?」「你/妳感覺如何?」「今天心情好嗎?」藉此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無關對錯接納真實的自己。
書中故事角色們探索未知、經歷冒險,彼此爭吵、意見不合,然後各退一步與對方和解,從互鬥到互助,如同我們都需要傾聽他人、傾聽自己、接納所有情緒反應,學習成長,讓自己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柳林風聲》不只是冒險寓言,也是心理成長文學。鼴鼠、河鼠、蛤蟆、老獾,各自有不同性格與追求,既可代表我們自身或身邊的人,又像是住在我們心裡各個面向的自我,甚至可能象徵各個階段的自己。
2. How to do it? 認識心理學的「三種自我狀態」,有意識去關注自己的狀態
心理諮商主要是經由專業的心理諮商師透過傾聽與對話來引導你思考,慢慢的帶你找到答案。
心理師蒼鷺說:「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親友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合作。」
心理諮商是一個緩慢且長期的過程,在書中蛤蟆先生總共花了 10 次的心理諮商,才脫離自己的憂鬱症。
一個人會存在的心理狀態分為三種,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
1.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心理師蒼鷺走到掛圖前先畫一個圓,上面寫下「兒童自我狀態」然後在圓圈中央畫一道水平線,圓的上半部寫「自然型兒童」,圓的下半部是「適應型兒童」,如圖:

「兒童的自我狀態」是從我們童年遺留下來的痕跡,如果身處在這個狀態當中,我們會表現出人類最基本的情緒,像是快樂、悲傷、憤怒和恐懼。這些基本的情緒,有點類似紅、黃、藍三原色,這對所有的嬰兒來說都是類似的。隨著我們逐漸長大,這些情緒會發展成更個人化的情緒,就像調色盤的顏色開始混和出不同的色彩。
在平常的情況下,我們會展現出「自然型」的兒童自我狀態。當我們聽到好笑的笑話,就會「笑得像個孩子一樣」;或者當我們被別人冒犯,就會「像孩子一樣生氣地回嘴」。但是每個人對於這些情緒的表達,又會有一些細膩的不同。像是有人的笑,是無聲的;有人的憤怒,是憋在心裡嘔氣的。每個人一出生都是處在「自然型兒童」的自我狀態,但出生後為了生存所以努力討好主要照護者,因此發展出了「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
因此當發現自己正在害怕惹別人不開心、明明自己感到委屈卻不敢表示、不敢做決定喜歡依賴他人、想生氣可能還會感到愧疚,或有想取悅迎合別人的傾向時,就可以意識到自己正處於兒童自我狀態-適應型兒童。
2.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
「父母的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價值觀,然後自己展現出來的模樣。
心理師蒼鷺對蛤蟆說「這聽起來也許有些殘酷,蛤蟆!能幫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有很多問題你需要對自己提問。舉例來說,你能停止審判自己嗎? 你能對自己好一點嗎? 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挑剔型」的父母自我狀態,指身為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所以言語間會充滿了批評和挑剔,有的人是用在別人身上(指責別人),如同蛤蟆的父親總對蛤蟆先生充滿批評指責,有的人則跟蛤蟆先生一樣是用在自己(判定自己有罪譴責自己),總認為都是自己的錯。
另外一種「關愛型」的父母自我狀態,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說:「我這麼做其實內心比你更痛」或「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
心理狀態處於「兒童的自我狀態」是因為迎合,而處在「父母的自我狀態」是因為只想當最懂最厲害的人,「挑剔型」與「關愛型」的父母自我狀態,這兩種狀態都沒有客觀的能力,所以無法像一張白紙般地學習新東西。
3.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
「成人的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可以用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
蒼鷺告訴蛤蟆先生:「回溯到生命最早期階段,從出生到四、五歲,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都會對你的人格發展產生影響,包括你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這些經驗會形成你對這個世界特有的看法。對你而言,這是你看事情的唯一方式。從那時候起,你一輩子都在用這觀點在你的世界裡生活和看待一切事物。」
蒼鷺解釋:「在成人自我狀態下,我們能夠計畫、考慮、決定與行動,我們能表現理性且合理的行為。處於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與技能都能立刻派上用場,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或是被童年的感覺淹沒。相反的,我們能夠考量當下的狀況,並依據事實決定要怎麼做。」

蒼鷺告訴蛤蟆先生:「四個象限代表四種心理地位。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了何種態度,就會一輩子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根本基礎。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心理地位1.我不好,你好
這是最常見的心理地位,描述一個人沒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別人比自己好。
蒼鷺解釋說:「這代表一種人的行為態度,這種人對自己評價較低,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好。」
「有些人會竭盡所能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愉快的事,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
蒼鷺回答:「幾乎任何方面。低自尊的人通常覺得命運之神給他一副很差的牌,卻給別人比較好的牌。一般而言,這種心理地位的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他們就會玩那些把自己變受害者的遊戲。」
心理地位2.我好,你不好
這種心理地位的人認為自己比他人優越,容易導致支配、控制,甚至貶低他人。
「你為什麼總是讓我失望?」是批評型的父母自我狀態常說的話語。
通常會在職場上玩這種遊戲。首先,某人犯了錯,你可以想像這種事經常發生。然後上司注意到了,把那個犯錯的下屬叫進來憤怒地指責他,小題大作,對下屬咆哮怒罵。」
這個遊戲讓當事人可以看似合理地發怒, 從而印證了『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 他們可以藉此證明兩件事: 第一,別人在本質上確實無能又不可靠;第二,責備與懲罰別人是他的責任。
「不幸的是這種遊戲愈來愈常見,尤其是在組織機構裡。有權勢的人太容易把自己想像成嚴厲的父母,把員工當成不乖的孩子來懲罰,所以報紙上充斥各種霸凌事件。
如同書中蛤蟆的父親總對蛤蟆先生充滿批評指責。
心理地位3.我好,你也好
這是最健康和成熟的心理地位,能夠自重也尊重他人。 這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蒼鷺說道:「處在「我好,你也好」是很勇敢的選擇。當你認為自己好,也相信別人好,這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這一點。」
心理地位4.我不好,你也不好
這是種消極的心理地位,對自己充滿負面感受和評價,同時也厭惡他人和環境。本書中沒有特別解釋此心理地位。
蒼鷺說道:「對多數人而言,成長的本質就是逐漸減少倚賴,最終切斷倚賴關係,如此才能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但很少有人能完全達到這點,有些人只能部分達成,很多人則會倚賴一輩子。」
前陣子許多網紅談論「心靈成長課程」相關議題,因每個人在遇到人生低潮、心理脆弱、對現況不滿、人生失去方向,或是生活受到過去創傷經驗影響時,可能都會尋求不同的資源,希望能找回人生目標,可能是星座占卜、算命、心理諮商或報名各類身心靈課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主角以個案接受諮商過程的內心世界述說整篇故事,一開始緊張,不停回答諮商師問題,檢視自我的情緒,最後培養自我尊重傾聽內在真實聲音的能力,每個人諮商旅程都是獨一無二的。
蛤蟆先生在諮商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己因為從小到大習慣以「順應型兒童」的姿態面對他人,長期處於「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這導致他在人際關係中扮演順從、取悅的角色。 因此面對像老獾這樣強勢的朋友,即使內心不滿,也會選擇順從,讓自己長期處於被動和不快樂的狀態。
在蒼鷺的逐步引導下,蛤蟆先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模式,並逐漸從「我不好,你好」轉變成「我好,你好」的心理地位,開始學習用「成人自我狀態」來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不再一味地順從或取悅他人,而是能夠客觀理性地分析情況,並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決定。
當蛤蟆開始有所改變,他身旁的人也跟著改變,因為人類是互相影響的能量場,不是透過「改變他人」造成的影響,而是從自己做起所產生的改變。
故事角色們所處的這片「柳林」,其實就是對應到我們的心靈。透過書中故事角色之間的互動看見自己的影子,也是你/妳和內在的自己相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