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的降雨總是比預報的一延再延,終於是夏天了。

再一次雄性浪漫
午後雷雨 / 五五身
2017 《再一次雄性浪漫》專輯
五五身標誌性的金盃鼓與木吉他,型塑了濃烈海島氣質的律動。他們以一種地理尺度巨大的描繪方式,鋪陳出從雲層堆積、雷聲落下,再到短暫而猛烈的狂風暴雨,效果器與節奏變化營造出強烈的段落對比,彷彿夏日午後汗濕的衣服黏在身上,迎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午後雷雨。
這支來自中壢,號稱北台灣最會流汗的理工男樂團,音樂裡充滿對於框架的戲謔與挑釁,民謠的外皮下是藏不住的搖滾精神。讓我想到交工樂隊那樣原生的、土壤中竄出的能量,葡萄酒詞彙中的風土可能最適合形容這樣的音樂。很難說是溪流山嵐還是混亂的中壢交通造就了如此強烈性格,但是你知道這是無可取代的味道。

南國再見,南國電影原聲帶
小鎮的海 / 雷光夏
1996 《南國再見,南國》電影原聲帶
負責侯孝賢電影《南國再見,南國》配樂的林強找來雷光夏、趙一豪、濁水溪公社等音樂人合作。
其中這首由雷光夏創作的配樂,在電影潮濕炎熱的亞熱帶場景中,反而去描繪了刺眼陽光無法完全穿透的樹蔭下,那股陰暗野生的氣息。
雷陣雨過後的夏日午後,暴躁的電吉他聲宛如機車引擎轟鳴,沿著種滿檳榔樹的山路蜿蜒而上,成就了影史上不朽的長鏡頭。雷光夏宗教氣質濃厚的吟唱方式,搭配民俗敲擊樂器與強烈的南洋島國氣息,頗有芸能山城組的感覺。
你可以在Youtube搜尋Ocean of the Small Town找到這首歌,Spotify沒有,好優越。

Karen Mok
水色 / 莫文蔚
2000 《Karen Mok》EP
夏日永遠的經典當然少不了伍佰的「夏夜晚風」,不過這裡想推薦的是莫文蔚的粵語版本「水色」,出自《Karen Mok》EP。由李焯雄填詞,加入了粵語Trip-Hop風格的段落,卻搭上更契合整首歌爵士結構的double bass,格外優雅洗練。
這個的版本已脫離〈夏夜晚風〉原本那種燠熱、靜謐的夜晚氛圍,營造出一種如夢似幻、透明涼爽感受。歌名「水色」,可能會讓人直接聯想到日本歌手UA的同名作品,不過實際上莫文蔚翻唱UA「水色」的是同專輯的另一首「北極光」與其國語版「盛夏的果實」。

Summer Days (And Summer Nights!!)
California Girls / The Beach Boys
1965 《Summer Days (And Summer Nights!!)》專輯
大概沒有什麼比衝浪搖滾更適合描繪陽光燦爛的夏天與加州海灘。「California Girls」自1965年發行後紅遍英語世界,也反覆出現在村上春樹的小說《聽風的歌》中,彷彿封存了那個美好、再也回不去的夏天。
這首歌靈感來自The Beach Boys成員、詞曲作者Brian Wilson第一次使用LSD的經驗。創作、精神疾病與毒品也伴隨了他大半人生,在一首首陽光的青少年金曲中,似乎總隱含著一絲悲傷。
今年6月11日,Brian Wilson永遠離開了我們,但留下了他偏執而偉大的作品,正如樂團在他辭世後所寫的:「讓人感覺美好、讓人相信夏天和無限可能性的音樂」。每一次聽,都像是回到了那個不變的夏天。

夏/狂熱
夏/狂熱 / 蘇打綠
2009 《夏/狂熱》專輯 2024 《夏/狂熱(蘇打綠版)》專輯
蘇打綠「韋瓦第計畫」的第二張專輯,在倫敦編曲與錄製,以酒神戴歐尼修斯發展出的三首英文詩建構了整張的概念。
我曾認為這是蘇打綠最好的一張專輯,比起「夏」,「狂熱」才是這張專輯的核心,即使它沾染上了倫敦的濕冷,也未完全貫徹英倫搖滾的元素,但不論從製作或創作層面來看,這都是一張完成度極高的概念專輯。它有著強烈的野心去探討生命中巨大的命題。青峰的用詞直接、純粹、無所畏懼,是這個樂團變得圓融與崇高前最後的叛逆和憤世嫉俗。關於這張專輯已有太多的分析與評論,這裡就先不展開來談。
由徐千秀(秀秀)擔綱製作的蘇打綠版亦十分精采,樂器的線條更分明,少了點不準確的朦朧感。不過論裝幀設計,我仍偏愛舊版,百花爭相綻放的透明封套底下,是欲望掠奪後的蒼白淒涼。讓我想到夢枕貘筆下的平安京,像一顆香豔熟透的果實,隨時準備墜落、腐爛——慾望、狂歡、黑暗同居於此刻。
我特別喜歡口白英文詩銜接進「蟬想」與「狂熱」的橋段,每次都令我讚嘆不已。最後,借用其中一段作結:
Dionysus walked across the tropic of cancer his pain and ecstasy is on fire While the human body keeps growing and yet one's mind and soul keep dying By the smell of grapes It's going to rain......
引述一則有趣的豆瓣評論:「你不能因為它好像特別裝逼,就恥於被感動。」
突然很想喝冰透的高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