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案概要與立法背景
美國眾議院於2025年5月通過《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OBBB),並於同年7月由參議院以微弱多數通過,隨後送交總統簽署。此法案為共和黨政府透過預算調和程序(Budget Reconciliation)推動的巨型稅改與支出方案,其核心訴求為「美國優先」。
法案主要內涵:- 全面擴大減稅:全面延長並擴大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TCJA)的減稅措施。降低企業與個人所得稅率、擴大標準扣除額、提高兒童稅收抵免。新增小費、加班費免稅等條文,以刺激消費與勞動市場。
- 增加國防與邊境支出:大幅增加國防預算(約1500億美元)。強化邊境安全與執法經費(約700億美元)。
- 推動「美國製造」:提高企業研發(R&D)支出抵免與資本支出的全額扣抵。設立「美國製造信貸計畫」,補助國內工廠與基礎設施建設。
- 調整能源政策:廢止拜登時代的綠能補貼,包括電動車與再生能源的稅收抵免。暫停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推動。轉而強化對傳統能源的支持,如補貼油氣管線、天然氣及頁岩油生產。
財政影響與總體目標:
- 預估財政衝擊: 法案預計在未來十年內減稅規模達 4.5兆美元,同時削減社會福利與環保支出,可能導致公共赤字增加 2.6至5.1兆美元。
- 總體目標: OBBB 意圖透過大幅減稅和基建投資刺激短期經濟成長,強化美國製造業實力與國家安全。然而,此舉也引發市場對財政惡化、通膨壓力及全球經貿格局重組的擔憂。
二、對台灣各產業的潛在影響
- 利多面:法案大幅加碼半導體投資誘因,將在美建廠的稅收抵免從25%提高到35%,並擴大研發支出與資本支出的抵扣。這將與現有的《晶片法案》(CHIPS Act)補貼產生加乘效應,降低台積電等大廠在美設廠的成本,並帶動對台灣半導體設備商的訂單需求。
- 利空面:法案強調「供應鏈重組」與「中國替代」,可能加劇台灣的外部壓力。一方面,美國本土製造的崛起可能壓縮未赴美設廠的台廠競爭力;另一方面,若美國強化對中國的科技出口管制,將限制台廠對中國市場的出貨。此外,法案第899條若將台灣列為「不公平稅收國家」,可能對在美台資企業加課懲罰性稅收,帶來稅務風險。
- 代表公司:指標性企業: 台積電(2330)、聯電(2303)受影響族群: 聯發科、世界先進等晶圓代工、IC設計廠需關注外資流動與貿易政策衝擊。大型企業較具韌性,中小型業者則面臨較大挑戰。
- 利多面:法案鼓勵企業回流美國,鴻海(2317)、和碩(4938)等在美擴廠的電子代工巨頭可受惠於投資抵免與基建補助。同時,減稅措施有望提振美國消費力,短期內刺激智慧型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需求。
- 利空面:「買美國貨」(Buy America)政策可能排擠未使用美國本地零組件的供應商,對依賴全球訂單的台灣組裝業者構成競爭壓力。若美國對進口電子產品加徵關稅,台廠外銷訂單與利潤將直接受損。
- 代表公司:指標性企業: 鴻海(2317)、和碩(4938)受影響族群: 航太與國防相關供應鏈廠商可能迎來機會,而對單一市場依賴度高的中小電子業者則風險較高。
- 利空面:法案取消電動車、再生能源等多項補貼,將衝擊全球綠能產業的成長動能。台灣的太陽能(如茂迪6244)、風電廠商,以及電動車電池、充電樁供應鏈,短期內可能面臨全球市場需求放緩的壓力。
- 利多面:法案強化對化石燃料的支持,若美國油氣產量大增,可能拉低國際能源價格。這對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台灣是利多,可降低石化(如台化1326)、塑膠、電力等產業的成本。此外,法案暫停碳邊境稅,讓鋼鐵、水泥等高碳排產業暫時緩解國際貿易成本壓力。
- 代表公司:綠能產業: 茂迪(6244)、上緯新能源傳統能源與原物料: 中油、台電、台塑四寶、台泥(1101)
- 利多面:美國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投資將提振全球對鋼鐵、建材等原物料的需求,中鋼(2002)、台泥(1101)等廠商可望受惠於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若美國經濟因此回溫,全球航運需求亦將上升,有利於長榮(2603)、陽明(2609)等航運業者。
- 利空面:「美國製造」政策可能要求基建項目優先使用本地供應商,排擠台灣建材與設備的出口機會。全球市場若轉向本土優先的保護主義,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經濟體將面臨市場萎縮的風險。
- 代表公司:原物料: 中鋼(2002)、亞洲水泥(1102)運輸業: 長榮(2603)、陽明(2609)、長榮航(2618)
- 利空面:法案推高財政赤字,若聯準會為刺激經濟而壓低利率,可能導致美元走弱、新台幣相對升值,進而壓縮出口導向企業的利潤。同時,美國公債殖利率的波動,將使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台灣金融業(如國泰金2882、富邦金2881)面臨帳面虧損風險。
- 利多面:美國消費力若增加,對外投資與旅遊需求可能回升。低利率環境也可能促使國際資金流向亞洲等高收益市場,推升台股與新台幣。對內需型產業而言,低融資成本有利於房市與企業借貸。
- 代表公司:金融保險業: 國泰金(2882)、富邦金(2881)、中壽(2823)等需密切關注匯率與利率風險。出口導向企業: 科技、機械、航運業將直接受匯率波動影響。
三、不確定性與總結
- 情境推演與變數:法案的最終實施細節是關鍵。例如,若「不公平稅收國家」條款最終未納入或延緩,台資企業的風險將大減。反之,若美國強勢推動美元貶值,出口產業的長期壓力將加劇。
- 企業規模差異:大型跨國企業(如台積電、鴻海)因其全球佈局與財務實力,較能應對政策變動。中小型、特別是高度依賴外銷的企業,則對風險更為敏感。
- 美國《大而美法案》將對全球經濟與台灣產業鏈造成深遠且複雜的影響。相關企業應密切關注法案的最終版本與執行細節,並根據自身的產業定位、市場依賴度與財務結構,制定靈活的應對策略,以在變局中降低風險、捕捉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