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瘟疫蔓延時》是馬奎斯在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顛峰之作。故事中的三位主角從韶華之年走到遲暮之年,讓讀者感受到愛的執念,生命長河中愛的延續,有某種荒謬但卻是無法言語的救贖與浪漫。
背景介紹
故事內容
「這是無可避免的:他總在聞道苦杏仁的氣味時,憶起受阻愛情的宿命。」——原來曾經大量被引用的這段話是源自於《愛在瘟疫蔓延時》的開場。

《愛在瘟疫蔓延時》被譽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愛情小說,講述一段橫跨半個世紀,糾纏深刻的愛情故事。
故事以哥倫比亞瘟疫流行與社會變遷為背景,透過弗洛雷提諾・阿里薩、費米娜・達薩與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三人之間的人生軌跡,寫出愛情之於生命的浪漫、時間之於衰老的無常。
而我私心想特別提到的是關於費米娜・達薩在女人、妻子、媳婦、情人、母親的多重身份之下,所經歷的自我掙扎與起伏。
作者: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馬奎斯:「兩本書我寫完後整個人好像被掏空了一樣,一本是《百年孤寂》,另一本就是《愛在瘟疫蔓延時》!」

- 1927 年出生於哥倫比亞,2014 年逝世,享年87 歲。
- 於 1982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是位文學家、記者、社運人士,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家之一
譯者:葉淑吟
- 西文譯者,也是《百年孤寂》的譯者。
- 因為很好奇能譯出《百年孤寂》、《愛在瘟疫蔓延時》兩本馬奎斯大作的人究竟是何方神,查了點資料,節錄自聯合文學雜誌電子報:
對她來說,翻譯更像是逃逸路線,讓她得以暫時跳出規律的正職。我問她,作為一位高質量的譯者,何不乾脆辭去正職,全心投入翻譯事業?
『另一邊的生活』也讓我著迷啊。」她的回答很輕,總是精簡有力。
正因為對「另一邊的生活」還有責任,她的翻譯工程必須努力從瑣碎日常中,偷取空閒。她總利用睡前幾個小時,投入翻譯世界。她並不規範一天要譯出多少,「只要專注就行。」她不貪多,不為此廢寢忘食,或許正因如此,質量總是不錯。
Reflection
過去曾讀過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也許是資歷還太淺,總覺得在這個諾貝爾文學家經典之作面前,自己所理解的是少之又少,因此,遲遲未翻開《愛在瘟疫蔓延時》。前陣子,在方格子意外讀到**《愛在瘟疫蔓延時》:以多層結構精心打造的愛情小說,**以三層結構分析這本書,被這篇文章的分析打動,決定這次的旅行讀物就是《愛在瘟疫蔓延時》,假設再次無法領略經典之美,也許這本書是適合的催眠夥伴。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在陳雪的導讀專文,就已經讓我陷入這場長達半世紀的愛戀:
愛情像是瘟疫,蔓延了半世紀之久
《愛在瘟疫蔓延時》的書名讓人誤以為是一場瘟疫下的動盪戀情,然而,在馬奎斯的筆下,這場蔓延的瘟疫是愛情的比喻,愛情帶來的相思之苦與瘟疫之痛無異,都是無形的折磨,無聲地摧毀,綿延不斷。

最讓我縈繞心頭的是馬奎斯寫的不僅僅是剎那即永恆的浪漫,而是隨著時間沙漏,愛情在各個年紀時的種種樣態,尤其是在讀到費米娜・達薩女兒察覺弗洛雷提諾・阿里薩對母親的別有用心時的反應:
「『在我們這個年紀,愛情是笑話。』她對他咆哮。『但是,在他們那個年紀,是淫穢。』」
這場咆哮,讓我在這頁佇留——我們總會羨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在路上看到爺爺奶奶牽手散步時,會暗自在心裡說出這就是愛情最美的樣子。那為什麼當人年紀大了,追求幸福反而顯地有點彆扭呢?
透過費米娜・達薩與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對彼此、愛情、婚姻的想法,以及弗洛雷提諾・阿里薩在對費米娜・達薩一片癡情的保護傘下,與無數對象的魚水之歡,《愛在瘟疫蔓延時》這本愛情的百科全書,寫盡了各種愛情模樣:精神的、肉體的、年輕的、衰老的、平淡的、浪漫的、偷情的、殉情的⋯⋯
「她不會掉一滴淚,她不像浪費餘生時光慢火墩煮一鍋長蟲的回憶,她不會像本地寡婦,活生生地困在這間房子裡縫製她的壽衣。」
「一方面受寵若驚,一方面心焦氣躁,他在情慾攀抵封頂時,感覺到他不敢相信的新發現,他甚至不願是真的,那就是世俗的激情竟能取代他對費米娜・達薩的夢幻愛情。」

「其實,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的追求從來不是以愛來表達,至少令人好奇的是,向他這樣一位天主教戰士,只給她世俗的好處:安全、秩序、快樂,這些東西加起來,或許很像愛情,幾乎就是愛情。但其實並不是,這些疑慮加深她的疑惑,因為她也不認為愛情是她的生活最需要的東西。」
「用一句話把他令人難以忍受的智慧重重地壓在她身上:『永遠記住,一樁美滿的婚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在守寡的最初那段孤獨的日子,她領悟那句話沒有她當下認為的一絲威脅意味,而是隱藏兩人無數幸福時光的月亮寶石。」
《紅玫瑰與白玫瑰》寫出愛情的蒼涼之感,《愛在瘟疫蔓延時》呈現的是愛的執念與延續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閱讀的過程中,我不禁想起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腦中思考著:
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與弗洛雷提諾・阿里薩兩個人是否為米娜・達薩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他很清楚自己不愛她。」——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坦承當初結婚目的本就不是愛情,終於卸下我的疑惑。說來也諷刺,《愛在瘟疫蔓延時》是在歌頌超現實浪漫與堅持的愛情,而費米娜・達薩與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的婚姻卻像是社會穩定的表徵。
回到《紅玫瑰與白玫瑰》與《愛在瘟疫蔓延時》兩部作品,寫的都是情感的分裂,但振保終身囚禁在婚姻的壓抑與妥協,既無浪漫,也無安穩;費米娜・達薩是意識到弗洛雷提諾・阿里薩就像是影子般的存在而決定分手,之後也是主動選擇與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的婚姻,也在晚年接受弗洛雷提諾・阿里薩的追求。

「她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下了定義:『社交生活的要點是要學習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要點是學會控制厭惡。』」
「她不怪他,她只怪生活。但是他是生活中難以伺候的主角。」
「當她好不容易擺脫亡夫記憶的糾纏時,埋葬對弗洛雷提諾・阿里薩的回憶的大片罌粟花,卻以一種無法阻擋的方式,一步一步,大舉佔領她的記憶空間。於是,她不得不想著他,直到再也承受不住,理智終於潰堤。」
對於費米娜・達薩而言,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與弗洛雷提諾・阿里薩並不是白月光與朱砂痣,而是人生旅程中每次的選擇,既有安穩,也有浪漫。
時代無以抹滅的是愛,也是國家的歷史曲折
當你沈浸在愛恨嗔癡的迷霧,又會突然被拉進哥倫比亞的歷史洪流。

「他也同意延長交往時間,但是他認為等到內戰結束太過抽象,因為這個國家自獨立的半個世紀以來,從沒有過和平的一天。」
「對他不那麼血腥批評的人以為他不過是個太過陶醉在四月花賽詩會喜悅中的貴族,而這個國家卻困在一場永無止盡的內戰中淌流鮮血。」
《愛在瘟疫蔓延時》的背景是哥倫比亞的「千日戰爭」(1870-1930),故事也寫出拉丁美洲的美麗與哀戚,哥倫比亞依舊存留著受到西班牙殖民的遺緒,小說中透過帶有象徵的瘟疫死亡的威脅、門當戶對的權衡、醫生詩人的對比等,除了歌頌愛情的浪漫偉大,更是呈現其背後所隱藏的哥倫比亞歷史痕跡,瘟疫的公衛議題、階級的財富不均、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必然面臨理性與感性的夾雜。
哥倫比亞的歷史對於我而言像是神秘的面紗,在馬奎斯筆下,卻巧妙地揉合個人情感與國族情緒。
Recap
其實,這兩三個月的讀物是《快思慢想》,老實說,看得滿痛苦的;就連看完的感受也是恍恍惚惚,安慰自已可能是領悟力仍有不足。
直到回到小說的懷抱,才又燃起對閱讀的嚮往。《愛在瘟疫蔓延時》所描繪費米娜・達薩、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 弗洛雷提諾・阿里薩三人之間長達半世紀的戀情讓我深陷其中,讓人遺忘長程航班與轉機等候的枯燥。
《愛在瘟疫蔓延時》帶給我的感動,不僅止於愛情的千姿百態與歷史的洪流背景,更觸動心中漣漪的是,馬奎斯細緻地描寫了人逐漸走向衰老的過程,以及描繪女性於社會結構下的被動地位與複雜心情。

「但是在那段孤獨日子裡,她們慢慢發現自己重新掌握自由意志,之前,她們放棄娘家姓氏和原本的身分,以換取一種安全感,而那種安全感只不過是當女友時的眾多幻想之一。」
「女人思考的是問題背後的意思,而不是問題本身。」

「恍然大悟當一個人開始感覺自己變老,是因為他開始變得像父親。」
「弗洛雷提諾・阿里薩感覺老年的時間不是向前奔竄的洪流,而是一座深不見底的水池,記憶從這裡慢慢地流失。」
這篇文章節錄了許多在閱讀過程中喚起我情緒波動的句子,倘若你曾和我一樣,無法與《百年孤寂》產生共鳴,那也無需畏懼《愛在瘟疫蔓延時》,它不是遙不可及的經典,而是一本寫出愛情的萬千剪影,是一段你我都曾經歷過像是染了瘟疫般的癡狂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