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credit: kobo
超越愛情的愛情小說
在1982年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已故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打破了「諾貝爾文學獎魔咒(歷代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通常都已江郎才盡、再也寫不出好作品)」,寫出了他繼《百年孤寂》之後的另一部代表作《愛在瘟疫蔓延時》。這部小說卸下了魔幻寫實的風格,改以寫實主義的筆法,敘述一段超過五十年的愛情故事,馬奎斯的文筆優美而意味深長,本書的開頭的第一句,就是被文青們大量引用的經典名句:
這是無可避免的:他總在聞到苦杏仁的氣味時,憶起受阻愛情的宿命。〈第1章〉
以愛情小說的角度來簡述這部作品,就是一場超過五十年的三角戀情,在女主角費米娜.達薩的丈夫胡維納爾.烏爾比諾在歷經五十年的婚姻因意外逝世後,第一男主角弗洛雷提諾.阿里薩回到他的初戀女主角的身邊,讓這場阻隔了五十年的愛情重新開始。在長達五十年的歲月中,馬奎斯細數隨愛情而生的種種悲歡離合,賦與這段愛情前所未見的深度:當兩個白髮蒼蒼的老人,重新談起五十年前受阻的愛情時,這五十年的流轉時光,就成了他們愛情路上的點點滴滴,他們即將會在時日無多的晚年,一起坐看人生夕陽的最後餘暉。
身為以魔幻寫實探討國族與殖民的《百年孤寂》的作者,馬奎斯的愛情故事,當然不會只有愛恨情仇,而是像精緻的千層糕一樣,有著複雜精巧的多層結構,從愛情出發,並且以超越愛情的廣度,讓整個哥倫比亞、甚至中南美洲的歷史,融入書中的情節。這麼複雜的內容,馬奎斯卻以深具秩序感的多層結構,有條有理的呈現出來,加上引人入勝的情節,讓《愛在瘟疫蔓延時》出版後成了大受歡迎的暢銷書,是一本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好作品。接下來我試著以三層結構的觀點來介紹這本書,希望可以儘量接近作者馬奎斯心中的藍圖。
第一層結構:如同瘟疫般無孔不入、跨越五十年的愛戀與相思
宛如霍亂襲來的愛情病,在第一男主角弗洛雷提諾.阿里薩身上發生過兩次,第一次是他被女主角費米娜.達薩狠狠的拋棄,心灰意冷下,聽從母親與雷歐十二叔父的安排,搭船前往遙遠的萊瓦鎮擔任電報員,因為一路惦記著費米娜.達薩和有錢的醫生胡維納爾.烏爾比諾幸福的婚禮,抵達港口後就生病了:
他(弗洛雷提諾.阿里薩)早上五點就醒來,像個死囚在刑決的當天清晨醒來,而他唯一做的事,就是每一分鐘都在揣想費米娜.達薩婚禮中的每個細節…有人看見他燒得打哆嗦,便去告訴船長,船長丟下歡送會,帶著船醫去找他,生怕他染上霍亂…到了第二天,…他的燒退了…〈第3章〉
霍亂在哥倫比亞肆虐的時期,剛好就是弗洛雷提諾.阿里薩失戀的那五十年之間。受阻的愛情和霍亂一樣,除了四處蔓延之外,還會忽冷忽熱的發燒,而且無藥可治。這樣和霍亂症狀一致的愛情病,在五十年後兩人的相遇後,也隨之大爆發,事情就發生在弗洛雷提諾.阿里薩突然造訪費米娜.達薩的那個下午:
他(弗洛雷提諾.阿里薩)的腸子就像螺旋軸一樣絞動著,讓他不得不從椅子上站起來,他肚子裏的泡沫越來越密集,越來越疼痛,他發出呻吟,全身覆蓋一層冰涼的汗水。…「小心點,弗洛雷提諾先生,這感覺像霍亂」…〈第5章〉
還好從此之後的見面,弗洛雷提諾.阿里薩都沒有發燒和拉肚子,可說是愛情的奇蹟終於戰勝了瘟疫的威脅。只是瘟疫的陰影,始終未曾散去,它所代表的死亡與恐懼,直到最後都還緊緊籠罩著兩人:為了避人耳目,弗洛雷提諾.阿里薩以航運公司老闆的職權,讓兩人搭乘的河輪掛著宣布隔離檢疫的黃旗在河上流浪,瘟疫和愛情最後結合在一起,像弗洛雷提諾.阿里薩和費米娜.達薩這對垂垂老矣的戀人永不分離。
第二層結構:貫穿全書的哥倫比亞歷史
此外,這一年除了自由黨派分子和保守黨派分子之間斷斷續續的內戰外,還爆發一次衝突,船長為了船上的秩序和旅客的安全,採取非常嚴格的預防措施。他禁止當時旅途中最受歡迎的娛樂,那就是射擊爬上大片沙地上曬太陽的短吻鱷,為的是避免任何誤會和挑釁(第3章)
所謂的「斷斷續續的內戰」,就是哥倫比亞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千日戰爭(西元1899年至西元1902年),爆發的時間,就是在弗洛雷提諾.阿里薩傷心的搭船離開故鄉、女主角費米娜.達薩和醫生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風風光光結婚的時候。本書把哥倫比亞的歷史,巧妙的裁剪為小說的背景,造成的效果,就像是戲劇裏華麗的佈景的一樣,讓人難以忽視。如果說愛情故事是本書的主角,歷史就是非常搶眼的配角,隨時以驚鴻一瞥的姿態提醒自身的存在。在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為了慶祝新世紀來臨而舉辦的熱氣球旅行,費米娜.達薩從空中俯看這片被內戰與瘟疫雙重肆虐的苦難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