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特斯拉(Tesla)的股價下跌,突顯出市場對於企業執行力與執行長個人行為之間張力的不安。美國聯邦政府近期擴大實施的《大而美麗法案》(Big, Beautiful Bill),取消了對累計銷售超過 20 萬輛電動車(EV)的車廠所提供的 7,500 美元聯邦稅務抵免,這對特斯拉造成實質衝擊。根據公開數據,特斯拉在 2025 年第一季就交付了超過 33.6 萬輛車,這使其車款立即喪失補助資格,進一步提高美國消費者購車成本,也可能對銷量與毛利帶來負面影響。摩根大通(JPMorgan)預估,特斯拉 2025 年的獲利將因此減少逾一半;而瑞銀(UBS)則下修第二季交付預測至約 36.6 萬輛,顯示需求放緩已逐步顯現。
從實際數據來看,特斯拉在 2025 年第二季共交付 384,122 輛車,較去年同期下滑 13.5%。需求疲弱不僅與稅收政策變動有關,也受到競爭壓力加劇影響。Rivian 和 Lucid 等新創車廠在持續享有稅收補貼的情況下,已逐漸瓜分特斯拉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這代表政策風險正與產業結構變動同時衝擊特斯拉的銷售前景。
更令投資人憂心的是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公開涉入政治。他最近成立名為「America Party」的新政黨,引發資本市場震盪,特斯拉股價在消息公布後盤前大跌達 7%。Wedbush 分析師 Dan Ives 警告,馬斯克涉政的時間點極為敏感,正值市場應專注於無人計程車(Robotaxi)與人形機器人等長線戰略之際,卻反而被分散注意力。特斯拉的品牌形象亦面臨挑戰。馬斯克逐漸政治化的形象及其與前總統川普之間的公開交鋒,可能使部分消費者產生疏離感,進而影響購買意願。目前社群中已出現「抵制特斯拉」(Tesla Takedown)等抗議聲浪,加深品牌兩極化的風險。同時,若馬斯克持續參與政治,未來更可能遭遇國會監督、監管審查或其他制度性反制。
從估值來看,儘管特斯拉年初至今股價已下跌超過 27%,但其本益比(P/E Ratio)仍高於產業平均,代表市場對其未來仍抱持高度預期。然而,在成長動能放緩與聲譽風險上升的情況下,估值的合理性正受到挑戰,後續仍有進一步下修的空間。
就財務指引而言,第二季交付未達市場預期,而管理層對全年指引至今仍未提供明確更新,反映出公司對於下半年銷量的保守態度。對於長期投資者與機構法人而言,這也將是觀察是否重新配置部位的關鍵訊號。
從業務結構來看,特斯拉主要分為電動車、能源儲存與自駕科技三大領域。目前僅能源部門展現出穩定成長,部署量年增高達 113%,但該部門營收占比仍偏低。自駕與人形機器人業務尚處於研發階段,短期內尚難對營收與獲利形成顯著貢獻。
國際層面,馬斯克的政治角色也可能牽動地緣政治風險。由於特斯拉在中國與歐洲均有生產基地與大量銷售量,馬斯克若被視為代表某種美國政治立場,未來不排除面臨來自當地政府的抵制或限制。隨著特斯拉在全球市占率出現下滑,這類非經濟性風險將成為市場需重新評價的重要因素。
總結來看,特斯拉的股價回調已不僅是短線情緒反應,更反映出結構性變化與市場對未來風險的重新定價。對長期看好其自駕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布局的投資人而言,此時正是需要更嚴謹審視切入時機與資產配置的時刻。未來幾季的交付數據、政策變動與馬斯克的專注度,都將直接影響公司評價模型與市場信心。
若您希望進一步掌握特斯拉的估值變化、競爭對手動態或風險情境模擬,歡迎深入訂閱與追蹤我們的專業投資內容,協助您在充滿變數的市場中做出明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