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我調整看待B朋友這一對夫妻的模式後,整個人感覺好多了。
原來那是另一種雙方不離不棄的保證,就像A朋友一樣,只是A朋友這一對我很早就知道他們分不開(彼此都太瘋狂了),B朋友這一對我以為她一直在受苦不舒服想分開、很痛苦。但我現在發現,也許並沒有她說的那麼痛苦,或是她以為她有那麼痛苦,但還沒苦到行動上做出拒絕的回應。
對男生來說,A朋友罵不走、氣完後還是使命必達,為自己著想,不棄不離,是他最信任的人,自然不會想離開她;而對A朋友來說,先生不太可能再遇到其他女生,感情上不會背叛自己。他們各自都滿足了對方最渴望的需求,老天讓他們結成一對,再在彼此身上學習自己的功課,這樣想我就好多了。昨天B朋友一家來家裡吃飯,我們四個人一起聊天,我發現B朋友並沒有像她在訊息中所說的,和先生無話可說。阿,我懂了,大概就是報憂不報喜的習慣,想想也對,大家也只有憂的時候才想找朋友傾訴嘛。
不過我也發現自己變得沒那麼熱切的為B朋友設想、提出建議給她,因為她很有自己的想法,卻也體貼他人不希望他人感到被拒絕,太積極給她建議反而變成負擔。我想或許我的功課也有一項是,平靜的看著事情朝著糟糕的方向發展,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提供陪伴與支持吧。
為了我的胃不要再糾結,我也要努力做我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