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晚上追完這部四小時的劇,每一集都一鏡到底,真的對觀眾的情緒張力挑戰很大阿 XD
內容方面主要描述青少年犯罪事件"之後",環繞在周圍的每個人的反應與生活變化,老實說我覺得和之前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像,但好像沒有人提過這點?
在這部劇裡面導演與編劇想展現一些主題,像是:厭女文化可能根源是得不到女生青睞、被霸凌者霸凌別人的弱弱相殘、青少年與成年人的連結斷開後自己在扭曲的環境中摸索求生的情況、青少年希望得到對方的喜愛卻又不停把對方推開的矛盾、大人(或權威)自以為客觀的理解其實卻是在用自己的主觀解讀青少年的訊息、當小孩長大像是射出去的箭父母到底能做什麼的無力與無奈,以及父母該如何自處。其實真的非常多議題在裡面可以探討的,這是部不論情緒上或思考上都讓人滿載的劇,昨天消化情緒上的負荷,今天來進行思考的部分 XD
厭女文化
如果你恨一個東西或恨一個人,實際上代表的是你真的很愛、很在意,但因為得不到而轉為恨。要不然你根本不會去管他、去care他。人都想被愛,也許這可以是貫穿整齣劇的主軸吧,男主角想被父親愛、想被女生愛、想被同儕喜愛、想被心理師喜愛,因為在這些人的身上持續失望,最後釀成殺機(前提是他真的有犯罪,我一直覺得好像有伏筆)
弱弱相殘
也許世界上沒有「弱弱」這回事,只要有兩個對象,就會有強弱之分,也就會有爭強的舉動。而強者勝出後,重點是他要剝削弱者,或是要保護弱者,這才是關鍵性的區別。理論上教育與社會要導向後者,但很可惜的是按照現實狀況與人性,前者更像是會自然發生的。
斷開連結
這似乎是天生的,孩子能與父母連結的強弱程度,是否後天能做的有限?實在太常發生同一個家庭中的手足,與父母之間的連結天差地遠的情況,其中一個子女與父母連結超好,有沒有可能也是造成推遠另一個的原因?在失去連結之後,學校的人際關係成為唯一的連結來源,看到劇中所演出的校園狀況,我真心覺得台灣的校園還不算太糟,從小把孩子送出國受教育真的好嗎?我在心中打大大的問號。如何讓孩子與父母保持距離之後,還能不受環境影響太大,孩子需要哪些能力才能做到,這可能才是教養的大方向吧。
矛盾心態
這真的很難處理,我覺得因為部分原因可能來自於「他們就是難以控制自己這樣反應」,以父母角度來看只能等誰的氣長,也許度過青少年這段時期之後就會好。但我個人可能會採取拉好界線的方式應對,我是一個很難忍受反覆的人 XD 那如果矛盾對待的對象是類似他喜歡的人,然後造成對方遠離,那也只能說是他自找的了 XD
自以為客觀
劇中的心理師就給人這樣的感覺,不要說是主角了,連我觀眾看了都覺得很想對她怒吼「不要幫我亂下結論好嗎!」但她後面又會解釋她這麼做是為了「幫助法官理解主角如何理解事情」,所以主角的火氣一下上來一下下去,一下又感到困惑自己怎麼發了脾氣,同時又夾雜著對大人隱藏意圖的揭露與攻擊,只能說編劇真會寫,演員真會演 XD 只能說看了要提醒自己,身為大人是否有假藉理解之名,行主觀判定之實。
射出去的箭
當我的孩子是罪犯,父母如何處理自身各種角色所造成的混亂?理智上除了本身的道德觀衝擊,情感上也會同時為了自己的孩子以及為了受害者而難過,有沒有可以同時心疼自己的孩子被霸凌之時,也為受害者一樣難過與生氣位子可以站上去?這個世界是否存在著這樣的位子,我想我還在思考中。
阿,想了這麼多,期待第二季能看到導演與編劇在這些議題上的想法與態度,也許第一季有展現,只是我可能需要帶著這些疑問再看一次才行,真的太燒腦了這個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