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為了青年好政的提案,做了相關研究和訪談,有一些發現。
內政部肯定互助社對社區發展的幫助,擬定了推廣計畫,主要有以下面向:
- 宣導講師和資料
- 請協會宣導
- 互助社互相參訪
但,卻缺乏在這個數位時代之下,最不可或缺的數位轉型。
共同作者:劉緒宇
什麼是儲蓄互助社?
「儲蓄互助社」緣起於 1849 年德國南部。當時正值德國工業發展的初期,社會面臨貧富不均差的問題。農民與底層收入者的生活非常艱難,弗拉梅爾斯費爾德(Flammersfeld)首長雷發巽(Friedrich Wilhelm Raiffeisen)出身農村,認為讓民眾們自己幫助自己,更有助於解決貧困,第一個儲蓄互助社於焉誕生,以自助、自治、自責為志(Selbsthilfe, Selbstverwaltung, Selbstverantwortung) 。
儲互社在台灣的發展
儲互社於 1938 年傳抵亞洲,首先在菲律賓推動。二次大戰後,逐漸推廣到其他亞洲國家。台灣本土第一個互助儲蓄社研習會也在1963年在台北召開。
早期許多部落因為偏鄉交通不便、法律限制,難以取得銀行貸款或存款帳戶。族人常需忍受高利貸或向親友借款。20 世紀中期,某些部落自發性集結幾十人,一同定期把一小筆儲蓄集中,由長老或信賴成員輪流借出,還本付息成為「互助社」最初雛形。
隨著政府推動地方小型金融組織法規鬆綁,許多部落開始向縣市政府或原民會申請「部落儲蓄互助社」立案從口述契約走向書面化、會員投票決策、專人帳務管理。台灣早期的儲蓄互助社運動是由天主教引進,隸屬於「中國互助協會」。
1964年新竹西門街天主教堂成立了台灣第一個儲互社,同年 9 月 21 日於內政部登記為全國級人民團體。
1997 年,訂定《儲蓄互助社法》,由內政部監管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儲蓄互助社的新會員需要有引薦人方可加入,而每個儲互社的條件都不同,例如高雄嗎哪互助社要求會員要為高雄市民、板橋互助社則必須由板橋教會的教友引薦等等,大多基於地緣、血緣或宗教的共同關係。
法律制度無意識地邊緣
原民保留地僅能在原住民之間交易買賣,也就得不到銀行的青睞,更不能當成抵押品。
這點我在蘭嶼和阿文訪談時,阿文也曾說過,因為蘭嶼的房子和土地都很便宜,所以無法成為抵押品。
蘭嶼單車獨旅:不在鎂光燈下的人
如此一來,原住民便無法從銀行取得借款,而互助社毋需實體抵押品、以人際作為信任基礎的性質,就成了原住民的出路。
社區的一張大網
互助社會為會員保保險,依據每個人的存款不同,也不同額度的人壽儲蓄股金。
借款也會有貸款保險,若借貸人死亡則由保險公司負責還款,不債留子孫。
有了地方上的金融服務,居民可以在家鄉成家立業、購入汽車和房子,對社區發展和地方創生大有益處。
金融的本質是什麼?是分散風險?是為了財富自由?是……
金融是什麼? 《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讀書筆記(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 重新認識借貸
儲互社跟銀行、標會、農會有什麼不一樣?
儲互社不營利、透明、有保險、可公開決策、民主治理。像是部落的「錢錢合作社」,大家一起存、一起借,有點像「部落限定的小型信用合作社」。
- 跟銀行不一樣:
- 沒有 ATM,也沒有提款卡,只能到場提供面對面金融服務
- 不是營利機構,而是人民自己組成的團體,受到協會監督管理,協會也會受到內政部管理。
- 專員不僅處理業務內容,而需要十項全能,與社員保持維繫互動、維持互助社環境清掃、規劃社內活動等等。
- 借款無須抵押品,而基於彼此的認識與信任。
- 銀行由金管會監管;中華民國儲蓄互助社協會由內政部監管。
- 需有共同關係以及引薦人,方可加入互助社。
- 互助社的存款必須定存,領款需經過申請和許可,且鼓勵社員保持存款習慣,每月固定小額存款。因此存在互助社中的存款更像是非必要時才會動用到的資產。
- 跟標會不一樣:
- 標會風險大、僅靠人情,沒有監督管理制度,有倒會風險;儲互社有監管(縣府核備、中華儲蓄互助協會稽核)、有保險、會計制度、有年會決議
- 存錢有利息(年底分股息,常常比郵局高)
- 貸款有保險,死亡免還,由保險公司理賠
- 若存滿五金,還有壽險保障
- 跟農會不一樣:
- 農會屬半官方性質,跟政府比較有關聯,其服務範圍與政府的行政區有關。但若無原民鄉則缺乏代表性(如瑞穗)。
- 社員每月固定儲蓄,有資金需求者可由社內借款。
- 農會比較偏「機構化」,而互助社強調「社區互助、自主集資」,更靈活、貼近民眾。

Napkin AI generated
國外參考:澳洲北領地的傳統儲蓄互助社(Traditional Credit Union, TCU)
澳洲偏遠地區的原住民不易接觸主流金融服務,甚至查詢帳戶餘額需要額外支付費用,因此有四成人口沒有銀行帳戶。而地方上的金融服務無保障,且維持帳戶運作需要繳交費用。
澳洲儲互社有不同的體系,除了不同區域隸屬體系,還有服務專門職業的儲互社,如專門服務警員和老師的儲互社(Police Credit Union, Teachers Mutual Bank)。。
其中 1994 年成立的 TCU 服務澳洲北領地的原住民,總共有 14 個據點,其中 12 個為偏遠原住民部落,並有超過八成的原住民會員。
- 比起主流金融機構,TCU 保有共享和共好的願景,不只提供金融服務,也提供原住民就業機會和訓練。他們希望 TCU 可以使社區活躍,並為社員賦能,尤其是提升金融素養和數位素養。
- TCU 同時也扮演政府和部落之間的橋樑,在地方上傳遞社會福利部(Services Australia)的政策措施,弭平語言造成的差距。
- 相較於台灣互助社,TCU 努力推動數位化,讓會員可以在手機上查詢網路交易紀錄和餘額,也承辦部分智能卡(smartcard)業務。
總結來說,台灣可以參考之處
- 加強與公部門合作,而不僅僅是監管關係。
- 提供地方上各式教育課程(尤其針對金融和數位素養)和就業機會。
- 因應時代,提供數位服務,加強金融服務近用。
儲互社面臨的挑戰
因為如今主流金融服務在偏鄉也可以企及,加上 ATM 和網路銀行的便利,還有五花八門的投資標的,讓年輕人不再需要使用互助社,也不想慢慢地存錢。另一方面,人口外流和少子化也是流失年輕社員的原因。
幹部和專員多是壯年甚至老年,對科技抱持保守態度;社員減少,業務量不大,減少數位轉型誘因;強調面對面互動和社群關係,或許也怕科技剝奪了情感連結......種種因素,把互助社和數位化越推越遠,也得不到年輕人的芳心。
而我們這次的活動,除了讓參與者認識這個曾在偏鄉社群為邊緣族群提供金融服務的組織,也邀請大家一起思考,互助社需要那些數位工具,不僅為了永續經營,更是為地方帶來社會福利。
【理財原滾滾,你才元滾滾 :部落儲蓄互助社】
活動日期 / 114年08月16日 09:30 ~ 17:30
活動地點 / 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
報名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