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日常生活
什麼是完美的日常?
又或者說,完美的日常該是什麼樣子?有房?有車?有財產?有現金?
有健康的身體?吃的下、睡的著?
有神隊友?聽話的子女?
孝順的,父母或爺爺、奶奶?

對於完美而言,我想答案肯定會因人而異。若將完美放下,只先考慮生活,那麼是不是比較容易些。畢竟許多時候,完美要麼抽象難以定義、眾說紛紜;要麼壓力山大,令人頭皮發麻。
那麼話說回來,什麼又是日常生活呢?
一樣米養百樣人,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生活。教師、學生、上班族、公務員、勞工、老闆、全職媽媽等,每個人的生活樣貌肯定不同。但無論差的再多,還不至於天南地北、全無交集,基本生活能夠無虞匱乏,我想應該是最大公約數。至於什麼是基本生活,我認為食、衣、住、行及娛樂,在「支出vs所得」和「想要vs必要」間得以取得平衡就算是了(一言蔽之即量力而為)。
然而,對許多人而言,基本生活代表僅能單純過著平淡的日子,跟他人「比較」起來,是遠遠不夠好的。於是,不惜將生活變成戰場,自己於其中同時扮演了將帥、軍師以及戰士,一人分飾多角,除了忙碌,還有偏見。

忙碌:行走的立可帶
普遍來說,忙碌有三種情形。一為身體外在的奔波,主要係指勞力的付出;二為心裡內在的消耗,主要表現在心緒、情緒高低起伏上,彷彿洶湧的浪潮,忽高忽低,哪怕看似安靜的坐著,內心過度波折,就像做完極限運動般令人疲憊;三為以上皆是,用一個成語形容大概就是「心力交瘁」這四個字了。
忙碌的時候,腳步匆匆總會讓我們忘記、忽略許多事,特別是生活中習以為常、很小的事情。比方說:安穩的醒來、看一本覺得有趣的書、欣賞朝雲的變化、葉片在樹梢和茶壺裡伸展、享受陽光的照拂、飛鳥振翅與鳴叫的輕盈感、眾多陌生人默默付出與接受等。等有朝一日回過神來才發現那段忙碌的時日,如同立可帶走過書寫後的記事本,腦筋一片空白。
我是誰?為了什麼努力?
達到了嗎?還差多遠?
我還有餘力堅持下去嗎?
不能放棄又不想退後該怎麼?
不曉得你是否也曾經這麼問過自己?其實學會放下是一種智慧,懂得轉向更不是認輸或妥協,它與職業、性別無關,更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心境上調整,友善對待受困的自己,進而做更適合的安排。可惜的是,人們往往只會在別人的考卷上作答,自己的考卷卻寧可藏在枕頭底下,假裝不在乎,假裝沒發覺,假裝——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

偏見:強迫歸類
人們總是習慣將人、事、物分類,主觀以為白的歸在一起,黑的歸在一起,如此一來才對且亦能安心。白的棋子要走直線;黑的棋子要走横線,不能混淆。可是,光靠印象分類真的能一勞永逸嗎?恐怕是難。難在準確!
世上形形色色,有關聯的、無關聯的,都同時存在。各自有各自的成長歷程,要改變自己已是相當困難,更何況是改變別人呢。還不如把高山還給高山,把流水還給流水來的輕鬆。草有草朋友,花有花的摯友,樹若當不成草、花的朋友,至少遠遠地看著它們嬉戲,距離天空近一些,也就更懂得海闊天空的珍貴。
在朋友眼中你是什麼樣子?
在家人心中你是什麼樣子?
在陌生人嘴邊你又是什麼樣子?
不管是街道上的行道樹,抑或森林裡的神木,其實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多半只是人們看待的眼光,以及與內心裡的偏見罷了。我們可以用煩躁的口吻回應,當然也能帶著禮貌的微笑面對。選擇不同;不同選擇。

結語:人生的歌
一次次穿梭在長而彎而忙碌的街道,何嘗不是人生的縮影。日常就像一張卡帶,從A面聽到B面,再從B面聽到A面,翻過一遍又一遍。有些是快歌,有些是慢歌,有些是重金屬搖滾,但不管是什麼風格,皆不礙於世人耳裡占有一席之地的存在價值。
生活是用來過的,而非只是「度」過而已。等待時,抬頭望向白雲,或者觀看樹影於牆壁、地板上舞蹈,和它們當朋友,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眼淚的美好,是因為融合酸甜苦辣後言不盡意的體悟。

照片來源:網路。
備註:雨滴——河流的源頭
撰寫本文的動念主要係觀看「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電影後,自顧自打撈腦海裡的過往記憶,有些心得,值得花時間一字一句書寫下來而使然。另,本文中有部分情境與詞句(因翻譯關係可能會有所不同)參考前揭電影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建議騰出點空檔觀看。順帶一提,該電影對話不多,步調溫和,很讓人放鬆。
電影男主角工作服上寫的「The Tokyo Toilet」,為日本財團The Nippon Foundation 於2020 年起陸續推動的東京公廁計畫,邀請世界知名建築師如:安藤忠雄、伊東豐雄、隈研吾、坂茂等,將公廁改造成讓每個人都會驚艷的新體驗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