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投資標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考量,例如選擇低本益比、營收成長,選擇股息殖利率高的,或選擇各種類型ETF,選股價表現符合某種技術型態,選法人加碼的股票......等,但任何一種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下,都有不一樣的成效,有些時候營收成長可以刺激股價大幅表現,有時候卻沒有任何效果,某些時期高殖利率股票表現很好,熱潮過後的績效卻落後市場表現,除了選擇的方法邏輯之外,外在情境是另一個很重要因素。
一般人經常是在股市熱絡時期被各種樂觀新聞吸引進場,這時候多數企業業績都很好,股價線型都是向上的趨勢,但這時候的市場情境可能已經是景氣高峰,行情將由盛轉衰,不論用甚麼方法進場,一旦行情反轉,九成以上個股都會套牢,這並非是選股方法不對,而是情境、時機環境不對。
社會是多變的,從政治、經濟環境到科技創新,環境無時無刻都在改變,只要出現任何顯著的環境改變都會帶來市場的動盪,當投資的情境與時機改變,原本可以獲利的投資就可能遭遇較大的風險,察覺環境的改變需要吸收各種經濟或產業資訊再加以判斷,而具體的訊號會回到利率與匯率。
今年的變化是來自於美國的政策調整,影響所及是原本可能降息,因為關稅而須再觀察,為了解決貿易美國逆差(台灣的順差)而有匯率波動,匯率的調整造就壽險公司、大量美債ETF、外銷企業都面臨巨大的損失,當調整結束,局勢穩定下來才會是比較安全的投資情境,但這樣的調整結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