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魔 (共2季) | 評價 7.7/10 | awwrated
https://awwrated.com/zh-tw/netflix/81150303
在串流媒體的汪洋中,有些作品僅是曇花一現的娛樂,而另一些則像深邃的夢境,縈繞心頭,久久不散。Netflix 的《睡魔》(The Sandman)無疑屬於後者。這部改編自尼爾·蓋曼(Neil Gaiman)傳奇漫畫的作品,曾被譽為「無法影視化」的聖杯,如今終於以華麗而複雜的姿態降臨螢幕。它不僅是一部奇幻劇集,更是一場關於神話、哲學與人性的深度探索。
夢境的創世紀:從畫格到螢幕的漫長旅程
「無法影視化」漫畫的三十年征途
要理解 Netflix《睡魔》的重要性,必須先回到它的源頭。1989 年,尼爾·蓋曼的同名漫畫系列由 DC 旗下的 Vertigo 出版,從此改變了漫畫的版圖。它不僅是一部漫畫,更是一部融合了黑暗奇幻、恐怖、神話與文學的史詩,吸引了大量非傳統漫畫讀者,並為「圖像小說」一詞在主流文化中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原著共 75 期的完整故事線,至今仍被視為漫畫界的里程碑。然而,正是這種宏大、充滿哲思且結構複雜的特性,為其贏得了「無法影視化」的稱號。數十年來,將《睡魔》搬上大銀幕的嘗試層出不窮,卻始終以失敗告終。其敘事結構極具挑戰性,故事經常將主角「夢」(Morpheus)置於次要位置,轉而講述獨立的短篇故事,這與傳統影視以主角為中心的模式背道而馳。
這一連串的失敗,無形中加深了原著的傳奇色彩,同時也讓其創作者尼爾·蓋曼對任何改編計畫抱持著極高的警惕心。當 Netflix 於 2019 年宣布直接預訂整季時,這不僅代表著高達 1.65 億美元的驚人投資,更意味著他們接受了一個核心條件:蓋曼本人的深度參與。他以執行製作人與共同開發者的身份,與艾倫·海恩柏格(Allan Heinberg)及大衛·S·高耶(David S. Goyer)一同主導了整個改編過程。蓋曼的親自操刀確保了改編的忠實度,許多評論家都指出,劇集在極大程度上忠於原著,不僅對白常常逐字取自漫畫,許多經典場景更是對漫畫畫格的精準還原。
改編的建築師們
將《睡魔》這樣一部充滿想像力的作品化為現實,需要一群充滿熱情與才華的創作者。選角過程尤其能體現製作團隊的嚴謹態度。對於主角「夢/摩耳甫斯」這個核心角色,蓋曼親自審閱了約 1500 份試鏡錄影,最終,湯姆·史特瑞吉(Tom Sturridge)從超過 3000 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史特瑞吉為了塑造這位無盡使者,付出了極大的心力。他希望在夢被囚禁的初期,呈現出一種極度消瘦、只剩下筋骨的體態,形容其為「一頭被剃光毛的黑豹」,目的是讓觀眾第一眼就意識到「這是一個生物,而不僅僅是一個人」。在聲音方面,史特瑞吉直接請教蓋曼,後者給予了關鍵指導:「摩耳甫斯已經思考過存在千年以來的所有思想,所以當他說話時,話語如同刻在石頭上。」這段話塑造了史特瑞吉在劇中那獨特、沉穩而充滿權威感的聲線。
這部劇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在於,許多參與其中的演員本身就是原著漫畫的狂熱粉絲,包括為渡鴉馬修配音的派頓·奧斯瓦爾特(Patton Oswalt)和為南瓜頭馬夫配音的馬克·漢米爾(Mark Hamill)。他們對原著的熱愛與敬意,無疑為表演注入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承諾。
視覺與聽覺的建構同樣不容忽視。劇中宏偉的地獄之門,是由設計師強·蓋瑞·史提爾(Jon Gary Steele)耗時一個月手工打造而成。更具傳承意義的是,蓋曼說服了早已退休的原著漫畫封面設計師戴夫·麥基恩(Dave McKean)復出,為第一季全部十集設計了風格獨特的片尾字幕序列。這些細節共同構建了《睡魔》那既夢幻又真實的獨特世界。
《睡魔》的萬神殿:角色與神話
無盡使者——一個功能失調的宇宙級家庭
《睡魔》宇宙的核心是「無盡使者」(The Endless),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神祇。神是由凡人的信仰所創造的,而無盡使者則是宇宙自然力量的擬人化體現,他們就是其自身功能的化身。這個由七位手足組成的家庭,關係複雜且時常功能失調。他們分別是:
- 命運(Destiny): 最年長的兄長,一位盲人,手腕上拴著一本記載著宇宙萬物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書。
- 死亡(Death): 夢的姊姊,也是他最親近的手足。她的形象是一位親切、理性的年輕歌德女子,負責在生命的起點與終點引導生靈。
- 夢(Dream/Morpheus): 本劇的主角,夢境、故事與想像的化身,性格高傲,時而冷酷,對自己的職責有著近乎偏執的執著。
- 毀滅(Destruction): 唯一一位放棄職責的無盡使者,他追求創造性的事物,與夢的固執堅守形成了核心的哲學對比。
- 慾望(Desire): 一位雌雄同體、殘酷且善於操縱的存在,與夢長期處於敵對關係。
- 絕望(Despair): 慾望的雙胞胎姊妹,她是無助與絕望的化身。
- 譫妄(Delirium): 最年幼的妹妹,她曾經是喜悅(Delight),代表著瘋狂與理性的崩潰。
這個家庭的成員不僅僅是其概念的代表,他們同時也定義了其對立面。代表終結的「毀滅」卻投身於創造性的藝術活動;代表生命終結的「死亡」卻是肯定生命價值的角色。而身為幻象與虛構之主的「夢」,卻對規則與現實有著異常的執著。這種「職責」與「本性」之間的持續張力,使得這些宇宙級的存在,展現出深刻的「人性」。
人間、地獄與夢境的居民
除了無盡使者,還有許多關鍵角色構成了《睡魔》的宏大世界。
- 路西法·晨星(Lucifer Morningstar): 蓋曼筆下的路西法深受約翰·彌爾頓的史詩《失樂園》影響,而在漫畫中的視覺設計,則是基於搖滾明星大衛·鮑伊(David Bowie)。他早已厭倦了統治地獄,影集第二季的核心故事線「迷霧季節」(Season of Mists),正是始於他放棄地獄王座的驚人決定。
- 科林斯安(The Corinthian): 由夢親手創造的一個噩夢,其特徵是眼窩處長著兩排牙齒的嘴巴。他逃離了夢境,在人間成為了一名連環殺手,是夢必須承擔責任的體現。
- 喬安娜·康斯坦丁(Johanna Constantine): 在影集中,這個角色有效地取代了因版權問題而難以使用的約翰·康斯坦丁,這一改動旨在簡化敘事並整合角色。
- 蘿絲·沃克(Rose Walker): 一位尋找失蹤弟弟的年輕女子,卻發現自己是一個「夢之漩渦」(Dream Vortex)——一種能夠威脅到夢境與人間存續的強大存在。
靈感的織機——交織的神話、文學與哲學
蓋曼的作品以其對各種神話的融合運用而聞名,《睡魔》正是這種創作手法的典範。從希臘羅馬神話(主角的名字摩耳甫斯即是希臘夢神)到猶太-基督教傳說(該隱與亞伯、路西法),再到北歐與埃及神話,各種神祇在這個世界中爭奪信仰與權力。
文學與哲學的根源同樣深厚。莎士比亞是故事中的一個常設角色,劇集第二季甚至改編了漫畫中曾獲獎的單元故事「仲夏夜之夢」。而整個「夢境」作為所有作夢者共享的領域,更是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關於「集體潛意識」理論的直接文學化表達。
《睡魔》的創作方式展現了一種後現代主義的特質。它不僅僅是借用神話,而是將不同的神話體系置於同一個舞台上,讓它們相互對話、競爭甚至衝突。這暗示著,沒有任何單一的神話擁有絕對的真理;相反,現實是由無數重疊、競爭的敘事所構成的。
評論與文化迴響:兩季的故事
第一季:忠實而有瑕疵的覺醒
《睡魔》第一季播出後,獲得了評論界的普遍好評,在爛番茄網站上獲得了高達 88% 的「新鮮認證」。評論界的讚譽主要集中在其對原著的忠誠、湯姆·史特瑞吉的精湛表演,以及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
然而,一場關於「政治正確選角」(woke casting)的爭議成為了焦點。劇中幾個關鍵角色,如死亡(由黑人女演員 Kirby Howell-Baptiste 飾演)和路西法(由女演員 Gwendoline Christie 飾演),其選角與原著漫畫中的形象不同,引發了一部分觀眾的強烈反彈,導致該劇在 Metacritic 的用戶評分偏低。批評者認為這些改動破壞了沉浸感,而辯護者則認為這些選角讓劇集變得更具現代感,並指出像無盡使者這樣的宇宙存在本就沒有固定的種族或性別。這場爭論揭示了現代粉絲文化中的一個根本性分歧:改編作品應該忠實地保留其創作時代的背景,還是應該反映當代的價值觀?
第二季:倉促而共鳴的清算
《睡魔》第二季,也是最終季,於 2025 年 7 月以分批上線的模式與觀眾見面。為了在有限的篇幅內講完故事,第二季做出了大膽的選擇:跳過了漫畫中大量的中間卷冊,將關鍵故事線壓縮成一條更為線性的敘事。
這種做法帶來了矛盾但一致的評論反響。在爛番茄網站上,評論家和觀眾的評分罕見地趨於一致,均在 70% 後段。評論家們讚揚了劇集持續的視覺野心和新登場的無盡使者們的表演,特別是飾演譫妄的艾絲·梅 Creed-Miles,被譽為「搶盡風頭」。但最主要的抱怨集中在「倉促感」,許多評論認為劇集為了趕赴結局而犧牲了原著中的細節與深度 。
來自全球論壇的聲音:國際與粉絲視角
超越專業評論,深入全球粉絲社群的討論,才能真正理解《睡魔》的影響力。日本的粉絲部落格更關注美學和情感層面,他們為湯姆·史特瑞吉「令人神魂顛倒」的表演而著迷,並對劇中可愛的角色(如渡鴉馬修)和強烈的情感衝擊時刻(如「水手的天堂」)給予高度評價。
而在 Reddit 等西方粉絲論壇,討論則深入到傳說分析的層面。粉絲們熱烈討論著夢在經歷囚禁後是否潛意識裡便開始計畫自己的終結;他們爭論路西法與夢的權力等級,普遍共識傾向於一種哲學解釋:路西法的力量源於信仰,而夢的力量就是宇宙體系本身;他們還深入挖掘「喜悅」如何轉變為「譫妄」的謎團。這些來自不同文化和參與度的聲音,共同構成了《睡魔》豐富的詮釋生命。
故事的實質:五個迷人的主題
《睡魔》的魅力不僅在於其宏大的世界觀,更在於其探討的深刻主題。以下五個主題貫穿全劇,值得觀眾細細品味:
- 故事的力量與危險: 《睡魔》的核心在於探討故事、夢境與信念如何塑造現實。摩耳甫斯是故事之王,他的領域「夢境」是所有想像力的源泉。劇集探討了故事如何能夠啟發、囚禁或摧毀。
- 改變的必然性: 夢的核心角色弧線是一段不情願的改變之旅。被囚禁一個世紀後,他被迫面對一個早已物是人非的世界。他的手足,特別是死亡與毀滅,不斷挑戰他對舊規則的固執堅守。
- 責任的重擔: 無盡使者由他們的職責所定義。夢的旅程始於他需要重建領域和尋回權力法器。他與放棄了職責的兄長毀滅之間的衝突,是劇集中的核心哲學辯論:責任是否是絕對的?。
- 神的人性: 儘管是抽象概念的宇宙化身,無盡使者卻被描繪成一個極度功能失調的家庭。他們會記仇、感到孤獨、展現仁慈,並尋求連結。劇集成功地將其史詩般的神話背景,根植於親密且極具人性的情感衝突之中。
- 世界之間的多孔面紗: 敘事在人間、夢境、地獄和其他領域之間不斷穿梭。劇集在視覺和主題上都探討了這些領域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強化了我們的內在象徵生活與外在物質生活密不可分的觀點。
Netflix 的《睡魔》除了是成功的漫畫改編,也是對「忠實」與「創新」之間微妙平衡的深刻探索。它證明了其多層次的魅力,能夠為不同文化背景和欣賞習慣的觀眾提供豐富的體驗。它探討了關於故事、改變、責任與人性的永恆主題,將宏大的宇宙神話與細膩的個人情感融為一體。
對於任何尋求一部不僅僅是娛樂,更能引發思考、激發討論的奇幻作品的觀眾而言,《睡魔》無疑是一部必看之作。它是一場視覺與智識的盛宴,證明了即使是「無法影視化」的夢,也能在螢幕上找到其最動人的形態。
睡魔 (共2季) | 評價 7.7/10 | awwrated
https://awwrated.com/zh-tw/netflix/81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