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機是除了維修筆電、顯卡之外的重要服務之一,這屬於客製化的服務項目,所以在接案之前,都會需要花時間進行討論與準備。也正因為這樣,當案件太過集中,就會有忙不過來的時候。
其實客製化裝機,我會把預算集中在產品的耐用度與使用需求上,至於燈光、發亮風扇那些不會增加效能的零組件,不會在我的規劃中出現。
先談主機板吧!我喜歡M-ATX的小主板,但又不喜歡ITX的超迷你主板,因為ITX小版少太多東西,未來想擴充什麼都無解。而M-ATX主板該有的規格都有,兩支SSD接口、一個PCI-E顯卡插槽,對於一般入門遊戲機綽綽有餘。除非你計畫在你的主機上面,接上第三支或第四支M.2介面的SSD,不然應該是夠用的。
接著我們來看晶片組,很多人會覺得,我買K版(超頻版)的處理器,就一定要搭配Z系列的主機板,才不會浪費,真的是這樣嗎?
就硬體規格來看,Z、B系列的晶片組的差異,主要是在PCI-E的通道數,還有USB的數量,除非你需要接上大量的USB隨身碟讀寫資料,不然B系列的主板,已經十分夠用。
接著是記憶體頻率的支援,確實Z系列的主板可以支援比較高的頻率,也就是超頻,不過相較於現在效能過剩的硬體,超頻與不超頻,僅僅是數據上的變化,使用體感上幾乎分辨不出來
而且為了要穩定,我比較偏好原生頻率DDR5 5600的記憶體,所謂原生頻率是指,記憶體顆粒一出廠就是設定這個頻率,而DDR5 6000、7000,則是使用超頻的方式上去,數據上的數度確實比較快,但實際使用的體感則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體驗的出來。
我是比較資質駑頓,我只體驗到,會花比較多的錢錢,所以5600對我來說就好,除非有更快版本的原生顆粒出現,我才會考慮。
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一張18000的主機板,跟一張5000的主機板,硬體線路配置的差異,僅僅差在這幾個地方。但也有人會講,18000的主機板電相供應比較多,有12相電可以使用,5000元的主機板頂多8項電而已,電相越多當然越好!
我們可以先從什麼是電相來講,我直接用白話來說明比較快。簡單來說,一組電相供電,就像一組工人在工作,工廠裡面,每天工作量是固定的,現在12組人去分攤工作跟8組人去分攤工作,8組人裡面,每個人工作量就會比較大,相對的每一組工人發熱量就會比較高,耗損也會增加。
理論是這樣,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你會持續一直讓電腦在高負載上運作嗎?比如說24小時打電動?我看人可能會先撐不住掛掉。而且現在電項供電的部分,都已經配置大量的散熱片降溫,實際操作上,真的會讓溫度超標嗎?高階主板跟一般主板的價差之間,不如去買一顆UPS穩定電壓還比較實際。
當然!Z系列的高階主板,內建I/O配置確實比較多,包括前置USB3.0接口,就有兩組,加上前置TypeC接口,確實方便很多,但是否需要增加這些接口的支出,則是見仁見智。

主機板我喜歡用M-ATX的款式,這回這機器還加了前置TypeC裝置。

我偏好塔扇,沒意外的話,基本上裝好之後,五年以內應該都不太需要調整。

掛上風扇。

準備塞入機殼。

線路整理完之後的樣子,黑白配置,意外的好看。

前置多了TypeC,這樣會方便很多。
接著要講的是機殼內的線路配置,現在新式機殼為了求漂亮,什麼海景房、側透機殼,再搭配燈光風扇,這些我想因為有許多個人喜好在裡面,這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但對我來說,一顆會發光風扇產生的價差,我寧可把預算拿去用在多一條記憶體、多一支SSD,或是加大電源供應器的功率。
現在機殼內的線路配置,很常把大把的線材,塞進機殼背面,線材與線材之間交疊就算了,而且還沒有風流經過。以前機殼的配置,雖然可以看到線路在機殼內部,不過因為機殼前面會進冷風,後面會有出風,前後剛好形成一個風道,也就順路把電線上的為熱一併帶走。
雖然上面的熱度沒那麼高…
現在為了美觀,把線路全部藏起來,我是沒去驗證熱的問題,不過對我來說,這樣的設計,確實已經把美觀排在前面,把線材發熱的問題往後面擺了。
最後談談風扇,常看到一整串的風扇在機殼裡面,而且發光風扇一顆好貴好貴,這也就算了,反正個人喜歡就好!不過風扇多了,不代表解熱能力就好。而且風扇一多,很容易在機殼內部形成亂流,亂流嚴重就會變成熱窩流,最後整個熱在機殼內部打轉,無法有效完成散熱。
你說我覺得水冷比較夠力,不過水冷還是得靠風扇去替散熱排降溫,這個又是另外一段故事。組裝機器就是這樣,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各自有各自的作法喜好,沒有什麼一定是最棒、最猛,但怎麼挑出最適合你的設備,則就又是另外一門學問了!
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