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探病開始的驚喜體驗
近日因為一位朋友住院,我特別撥空前往探望。當我踏入屏東榮民總醫院時,原以為只是一般區域醫院的規模,沒想到映入眼簾的,卻是一棟寬敞明亮、動線設計完善、充滿現代感的大型醫療機構。
整棟大樓環境潔淨,設施新穎,志工們熱心指引,醫護人員專業有禮,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讓人不禁讚嘆:
「這真的是屏東嗎?」
甚至有種置身北部三甲醫院的錯覺。這不僅改變了我對屏東醫療的刻板印象,也引發了我對一段**「關鍵決策」背後深層意義**的反思。
二、一念之間,造福一方:從分院到總醫院
在候診區與幾位志工聊天,才得知這家醫院的成立歷程頗具政治色彩。原本它僅規劃為「高雄榮總屏東分院」,只是高雄的輔助據點。
但據說當時的行政院長認為:
「屏東若僅是分院,未來所有醫療資源都將受限於總院調度,發展受制。」
於是毅然拍板,改為獨立的「屏東榮民總醫院」,直接升格為總院級機構。
這是一種資源配置的再定義——把原本可能只是附屬的角色,提升為主體。不只是一個醫院名稱的改變,而是象徵屏東地位的重塑。
三、屏東居民的心聲:不只是就醫方便,而是「有尊嚴」
在醫院周邊散步時,我與一位長輩攀談,他這樣說:
「以前要看大病,都得拖著病體坐車去高雄。現在屏東榮總這麼好,像我這樣行動不便的老人,真的感謝在心裡。」
另一位中年婦女說得更直接:
「這家醫院不只是方便,是讓我們覺得屏東人也有尊嚴。以前總覺得北部資源都好,南部像被遺忘的角落。現在不一樣了。」
這些話讓我深刻體會: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尊重的體現。
四、高雄與屏東:長期不對稱的醫療資源
長久以來,高雄是南部醫療資源的重鎮,擁有多所教學醫院。反觀屏東,幅員雖大、人口不算少,卻一直仰賴高雄支援。
尤其偏鄉如牡丹、春日、泰武等原鄉部落,醫療可近性極低。
而屏東榮總的成立,不只縮短了距離,更象徵醫療正義的初步實現。難怪許多在地人對這家醫院懷抱著一種近乎驕傲的情感。
五、政治的力量,原來可以這麼溫柔
我們常批評政治人物「說得多、做得少」,但這次的經驗讓我看見另一面——
當政治人物願意站在人民立場,所做的決策可以深遠地改變一地人民的命運。
從一紙公文,到一座醫院,最終受益的,是那些生活在土地上的百姓。
六、我對政治的改觀:從懷疑到尊敬
年輕時,我不太相信政治。滿耳都是口水戰與權鬥,總覺得改變世界的,應該是科技、教育、商業。
但隨著年歲漸長,我愈來愈明白:
真正能改變整個地區人民生活條件的,不是個人,而是制度;而制度的制定,離不開政治。
屏東榮總就是一個例子。如果當時那位行政院長選擇妥協、便宜行事,那麼屏東也許至今仍是醫療資源貧瘠之地。
七、結語:願有更多「無私的政治人」
「一念之間,天堂與地獄。」
這句話用在政治上,再貼切不過。一個政策錯誤,可能讓百姓痛苦數十年;一個英明決策,卻能造福子孫後代。
我不是迷信政治的人,但我願意相信——
政治的本質,是集體意志的轉化器。
只要懷有無私精神,每個選擇,都可能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屏東榮總,是我重新認識政治力量的起點。願這樣的例子,不再是特例,而能成為未來的常態。
📌 你是否也曾在某個政策中,感受到實質的幫助與改變?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