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是由大是文化所出版,作者是黃嘉斌,曾任基金經理與綜合券商投資事業處負責人。作者擅長掌握台股長期循環,選擇最佳時機布局,有興趣認識者可進一步了解。
作者談的不是市場的神祕預言,而是建立在扎實邏輯和多年實戰經驗上的操作策略。它教的是一套能適用於牛市、熊市甚至盤整期的思維系統,從選股、進出場到資金配置,都有清楚的邏輯。
一開始先談選股。他強調,很多高權值股像台積電或聯發科,並不是你每次都該進場的標的,而是要當作觀察市場趨勢的指標。你不一定要買股王,但一定要觀察誰是領頭羊。
比方說,如果大立光、高價股們開始補跌,那大盤很可能要轉空了。而在他的一段操作中,就是透過這種觀察領頭羊的技巧,提前發現市場走向轉弱,果斷清倉避開大跌。
談到行情不明的時候,很多人會陷入「不敢動也不知道該怎麼動」的窘境。他給出的方法是「情境模擬」。當你不知道行情是要上還是下,就模擬三種可能的情境:一是持續上漲,二是橫盤整理,三是轉為下跌。
這時候就不是一股腦地加碼或出清,而是根據模擬去調整持股比例。舉例來說,他曾在 2012 年台股走到 7785 點高點時,模擬若跌回 7450 至 7250 點間會出現支撐,並將持股降到中性水位,等到方向明確再做加減碼。這種應變而不是預測的操作觀念,是很多投資人該學起來的。
而他也特別點出一個常見錯誤:短線失敗就改口說自己是「長期投資人」。這不是策略,是心態崩潰的表現。他主張,如果短線判斷錯誤,應該斷然出場,持股歸零,才能讓心態歸零。
曾有一次他買進的標的被消息面影響大跌,市場一片看壞,但他選擇停損出場,而不是硬撐。隔天這檔股跌幅更重,他因此少賠了一大筆。那時他說了一句:「停損不是認輸,是保命。」
再來是最受投資人關注的「領股息策略」。他不反對領股息,但提醒不能當作主力策略。因為真正能帶來財富翻倍的是資本利得,也就是股價的長期成長。而且股息率低於 2–3%,基本上已經沒有吸引力,該出場就該出場。他自己也坦言,5 年要發財,不靠配息靠股價。
這本書也花了不少篇幅談等待。所謂等待,不是放著不管,而是經過判斷後的「不動作」。很多人因為無法忍耐等待,就提前進場,結果剛好買在壓力區。
一段他印象深刻的操作,是在 2009 年金融海嘯後,他等待全球央行出手救市的訊號,等到明確轉折後才加碼進場,結果當年整體操作報酬率高達 76.3%。這不靠靈感,而是靠紀律和耐心。
操作不是每次都要贏。他說過一句話讓人很有感觸:「輸家關心勝率,贏家累積報酬率。」有時三勝七敗,但只要那三次的獲利遠大於七次的小賠,總體就會是正報酬。
所以他會用「試單」的方式進場,小量買入、觀察股性與走勢,一旦驗證正確,再加大部位。這是控制風險的最好方式,不是亂槍打鳥。
他也談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別人都在研究「停損」怎麼設,他更在意的是「停利」。他習慣在看到利多消息反映完畢、評等調升二次之後逢高出場,甚至笑稱自己是「學巴菲特總是賣太早」。這種策略讓他常錯過最高點,但也避免了很多事後補跌的慘劇。
此外,書裡也點出短線操作常見的陷阱。他認為最危險的訊號之一就是技術性噴出,例如股價突然拉長紅、成交量爆大量,很多人以為還會繼續漲,但其實那可能是出貨點。
還有一種常見的現象叫做「詐敗」,看似股價下跌、主力出貨,實際上是為了洗盤。這些價量變化的判斷,都要結合市場氛圍與個股基本面來判斷,不能只看圖說故事。
最後,他提醒投資人要對市場的變化保持警覺。當市場上開始流傳「這檔股票沒有本益比也要買」、「某某產業政策力挺可以閉眼進」這種話的時候,反而是你該小心的時候。
他曾說:「做對才能賺錢,對作保證賠錢。」不要去跟市場唱反調,也不要一頭熱栽進人云亦云的題材股,要有自己的看法,做自己的決策。
整體來說,這不是一本講技術指標的工具書,也不是分享一兩個飆股讓你抄作業的故事書,而是一本讓你學會如何「用自己的邏輯去應對市場」的訓練書。它談的是選股口訣、等待原則、模擬策略與紀律進出,讓你從混亂的股市裡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