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認為財富是甚麼?擁有許多現金與有價值的資產嗎?那財富的靈魂又是甚麼?如何賺到更多錢的方法,或是聰明的理財技巧與心態嗎?除了這些,你覺得還有甚麼也可以被視為財富的嗎?
若單純討論理財,財富指的很單純的就是金錢或資產。但若擴展到人生的財富層面,金錢就不只是唯一的重點了,我們還可以想到親情、友情、健康、甚至是時間。哪些才是真正的財富,怎樣才算是富有的人生呢?
這本書是由天下文化所出版,作者是丹尼爾.克羅斯比,他是一位心理學家和行為金融專家,他過去所出版的三本書籍,都是在探討健全財務中的神經學、生理學和心理學。
作者在前言就說明,無論是現實中的財富或靈魂的財富,真正的財富遠遠不只是金錢。然而,我們卻常誤把金錢當成目的,為了追求金錢而犧牲生命中最能讓我們感到富足的部分。
這句話,是否讓你馬上聯想起甚麼?我們是否常為了賺更多錢,犧牲掉與家人相處的重要時間,犧牲掉與好朋友相聚的機會,甚至熬夜加班兼職,犧牲掉身體健康,為了更高的薪水,犧牲掉自己的理想甚至是做人原則呢?
2012年,有一項對臨終者的研究整理出人類死前的五大遺憾,分別是希望自己沒有那麼努力工作;後悔自己過著不想要的生活;悔恨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希望曾與朋友保持更密切的聯繫;感嘆沒有讓自己過得更幸福。
你注意到了嗎?這些遺憾裡,沒有一項與金錢有關。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覺得重要的事情,卻沒有任何一件出現在臨終前的重要事項清單上。我們將工作視為人生的主要目標之一,投入最多心力,當我們回顧人生時,卻成為一大遺憾。
這本書從幾個層面探討何謂財富。由行為金融學角度切入,指出「金錢的使用方式反映個人的價值觀」。作者融合心理學與財務知識,認為若未深入理解人性的偏誤,如過度自信、風險規避、從眾效應,我們很難維持理性與長期財務健康。
書中提供許多寓意故事,用淺白方式揭露偏誤陷阱,協助讀者從日常行為中看見金錢背後的心態,例如:買一項不必要的物品,可能其實是滿足自尊或社交需求。重點在,先察覺,再調整,才能建立更健康的金錢觀與財務行為。
書中主張要建立「靈性財富」的價值系統,「真正富足人生的宗旨,是意識到金錢背後的深層目的」,也就是不只是累積財富、而是追求內在價值。作者提醒,若將金錢當作人生目標,容易迷失方向,因此要建立「靈性財富」:包括時間自由、人際關係、心靈平靜。
當人能善用金錢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如旅行、進修、陪伴家人),才是真正「富有」。因此,你想要金錢為你服務,而不是你成為金錢的奴隸。金錢是讓人生致富的工作,而非目的,當心態正確了,臨終時才能減少遺憾。
書裡也探討日常習慣與金錢的心理連結,推薦多種改變習慣的小策略,例如:記帳、慢買、設定目標,以及定期反思消費動機。金錢上的決策往往是一連串微小習慣累積,而非一次性大舉行為。
比如「30天慢買挑戰」,讓你練習延遲滿足,避免衝動消費。也提倡「價值優先的消費觀」,先問自己「這筆花費能帶來什麼價值?」,並以此制定消費優先級。這些方法看似簡單,卻能從根本改變人與金錢的關係。
書中也介紹幾種常見的行為偏差,例如「沉沒成本謬誤」、「選擇過多造成麻痺」、「確認偏誤」。更進一步,作者提供「糾正機制」,設計預先承諾、利用旁人視角做決策、創造心理契約等方法。這部分為行為金融核心內容,強調「察覺比能力更重要」。
在投資上,若能先了解自己容易犯什麼錯,再對症下藥進行制度化對抗措施,就能遠離大多數錯誤。
最後,書中呼籲,財務不是一門孤立課題,而是與人生議題深度交織。例如:在人生重要時刻(結婚、生育、退休),金錢安排要與人生價值同步規劃。作者引導讀者做「人生地圖」,思考自己的使命、價值、想要留下什麼樣的傳承,再據此調整財務策略。
如此,金錢才能成為工具,而非目的。此處的核心價值,是讓財務決策不只是「賺錢賺多少」,而是「為了什麼賺錢」。
《財富的靈魂》提醒我們,理財的最終目標,是實現靈性富足與價值人生,而非只是金融遊戲裡的數字。書中既有理論解析,也有實用工具,適合追求心態升級、行為改變的人。無論是要成為更好的自己,還是幫助他人改善理財習慣,都能從中獲益。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1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