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半年,終於等到《錦繡芳華》播出啦!《錦繡芳華》是年初古裝陸劇《國色芳華》的下半部,由《親愛的熱愛的》的楊紫、李現二搭出演。
這部作品其實我之前就聊過幾次,這次在追《錦繡芳華》前,我也特地重看了一次《國色芳華》,因此這次會更全面地分享我的心得,把優點和槽點通通整理出來(笑)。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權力與自由
《錦繡芳華》的主線大致可分為兩條:前半部以何惟芳(牡丹)為重心,闡述女性經商的故事;後半段則以蔣長揚為重心,闡述忠義之士剷除逆黨的故事。
最能呼應這兩條主線的關鍵詞,我想會是「權力」與「自由」。
▸ 沉重的階級壓力
《錦繡芳華》中,身為天子兄長的寧王長期把持朝政。世族可以透過關係穩居高位、終日享樂;寒門學子苦讀入仕後,卻空有一身抱負、無處施展;最底層的百姓更成了貪官當道下,最直接的受害者。
若先撇開史實問題不談,我認為《錦繡芳華》確實有把這個背景下,階級落差和權勢壓迫的窒息感呈現出來。比如四年前的洛陽瘟疫,百姓因為不乾淨的水,病的病、死的死,然而用來救命的藥材,卻全被權貴搜刮,只為滿足他們的安全感。


牡丹努力經商,賺得尋常百姓難以企及的財富,但這些錢卻抵不上貴人一次宴席的花費,而她重金運來的花卉在他們眼中,也不過是藝人表演時用來裝點的裝飾品。


多年苦讀希望一展抱負的劉暢,上任戶部員外郎後,為了解決水患,夙夜匪懈地編纂策論,卻直接被寧王當成廢紙扔掉。


《錦繡芳華》看似是個賣花經商的故事,但其實在繁華之下,寫的盡是社會底層人士的無奈與悲苦。世族看不起寒門、官宦瞧不起商賈、男子看不起女子……一層又一層的階級就像枷鎖,牢牢困住社會上每個人,無論男女老少、正派反派,幾乎所有人在被上位者欺負的同時,又會去輕視地位更低的人。
貴為縣主的李幼貞,平時能用輕飄飄一句話,要了一眾家僕的命,可她卻無力反抗父王的指婚,甚至連想為自己報仇,也得考量朝堂利益處處忍讓。

身為花行行首的呂萬榮,平日少不了被皇族威壓,可他又會以男子的身分,輕視女子經商的牡丹、反對女兒小春開店行醫。

就連聖人之師徐祖平,雖能在朝堂上帶領寒門學子對抗世族,卻還是會為了牡丹的女子身分感到惋惜。

不管《錦繡芳華》的劇情寫得好不好,至少它的確創造了一個大魚吃小魚的殘酷社會。所有人都活在一個恃強凌弱的世界裡,好像這套規則生來就在他們腦中,根本無從反抗。
▸ 掙脫框架的自由
或許正因為《錦繡芳華》的背景像條食物鏈,身為商賈之女的何惟芳,才會成為故事的主角。她是一個幾乎位處社會底層的人,身為商賈,她被官宦所輕賤;身為女性,她被男人看不起;淪為賤籍後,更是被無數人厭棄。即使有著天賦異稟的經商之能,還是有人認為她就該囿於內宅,相夫教子。
可是牡丹身上最亮眼的特質,就在於她總是無懼罵名和狼狽,敢於打破框架,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身上一無所有,她便爬到山上摘免費的野花來賣;被花行斷肥,她便自己產肥來自給自足;被發賣為奴,她便運用所學爭取活命的機會;被縣主掣肘,那便研發新商品來補足客源……
牡丹從來不會浪費時間怨天尤人,而會設法到另一片天地,開闢出自己的遊戲規則,也正是這股拼勁和韌性,催醒了許多和她同樣位處底層的人們,她讓勝意有勇氣殺害家暴的丈夫、小春有底氣繼續行醫,還讓河東百姓有機會為軍隊送上軍援,為自己想要的世道出一份力。
寧王最終的失敗,不只象徵著好人勝利、壞人伏法,更代表這群過去總被欺壓的百姓,從底層凝聚起陣陣風浪,打破階級社會的枷鎖,掀翻了這個貪腐之風盛行的社會。
「螞蟻微小,可被輕易踩死;
但若螞蟻成群,亦可蛀斷高台。」

百姓送來的糧食
▌瑕疵與美麗
關於牡丹的故事,之後我會開專篇討論,今天先簡單帶過。接下來想聊的,是我之前一直提到這部作品寫得很可惜的「劇情」。
老實說,我之所以會把《錦繡芳華》追完,並不是說它的劇情有多好看,單純是我很喜歡芳名遠揚 CP 和劇中的美學體驗而已。也就是說,要是當初換了人演、換了人拍,我大概就不會看下去了(笑)。
我覺得這部劇的劇本很神奇,它的角色設定本身很有亮點:絕境逢生的牡丹、兩面色彩的蔣長揚、被權勢欺壓而黑化的劉暢、既是權貴也是棋子的縣主……再加上階級鬥爭、女性互助等主軸,只要故事寫得好,絕對會非常精采。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它的劇情寫得相當刻意,反派發難的動機刻意、主角說出的台詞刻意、劇情的銜接刻意、配角的反差也刻意。
基本上劇裡超過一半的橋段,看起來都很不自然,都有種在刻意堆疊的感覺,可能這也是很多人看到一半就棄坑的主因吧。
▸ 主角光環
說實話,我一直不介意劇裡的主角自帶光環,畢竟戲劇不是流水帳,為了推動劇情,將主角設計得全能一些,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像《瑯琊榜》、《甄嬛傳》、《延禧攻略》、《御賜小仵作》中的主角光環也很強,那為什麼到了《錦繡芳華》就成了缺點呢?
我的看法是,主角的確可以開光環,前提是這個光環不能壓了配角的光。
就拿實際案例來說明好了,這故事就有一個被主角光環削弱最多的角色,不知道大家猜不猜得到 XD,那就是作為皇帝的三郎(唐玄宗)。
其實自從看到寧王被改編成篡位的反派,我就沒期待這部劇會照著歷史脈絡走,但我沒想到劇裡的唐玄宗會被弱化得這麼嚴重,即便不與正史相比,他的所作所為也不像一位明君該有的樣子。
一個能在大權旁落的絕境活下來的君王,絕非等閒之輩。他可以心懷仁義、可以裝瘋賣傻,但同時也必須有那個腦袋和逆黨周旋,否則國家早就覆滅了,然而劇裡的唐玄宗卻像個傀儡一樣,計謀全靠下面的人在推,他只負責順水推舟、坐享其成。
我看了最彆扭的橋段,是寧王帶人破了蔣府密室後,蔣長揚疾言厲色地告誡三郎:一旦他出事了,三郎就該大義滅親、及時止損,這樣他們才有本錢繼續和寧王周旋。
這很正常對吧?畢竟要是連皇帝都被除掉了,其他人又該怎麼繼續對抗反賊?
然而此時的三郎卻只回他:我怎麼忍心?


會說出這句話,代表他當初在寧王面前維護蔣長揚,完全沒考慮過大局,就只因為「不忍心」便出聲維護。
一個必須忍辱負重好幾年的明君,卻毫無審度形勢的能力,單憑蔣長揚是他親如手足的兄弟,就能不管其他忠臣良將的性命,直接把自己搭進去,這顯然不是他應有的作為。
我理解《錦繡芳華》想將皇帝塑造成一個仁義之君,藉以和寧王作對比,可他既是皇帝,就該有他的城府和膽識,而不是終日等著別人獻策,替他剷除奸佞。
講難聽點,《錦繡芳華》基本是把三郎這個角色該做的事,全放在蔣長揚身上。為了凸顯蔣長揚的聰明,削弱了三郎的從政之能;又為了凸顯三郎的仁義之心,將寧王塑造成一個惡貫滿盈的壞蛋。
我認為《錦繡芳華》的權謀線之所以單薄,就在於三郎和寧王的鬥爭沒什麼深度。三郎是個正派,所以即便他什麼事也沒做,大家也會助他奪回皇權;而寧王是個反派,即便他能跟主角群鬥智鬥勇,也只是個利慾薰心的壞蛋。
好人好得沒層次,壞人壞得沒故事,整條線好像就只為了襯托主角的聰明而生。
▸ 刻意襯托
如上所述,這部劇最核心的問題,就在於「刻意襯托」,尤其到了《錦繡芳華》又更明顯,無論是用非常高大上的台詞,襯托「女性自強」的主軸;用配角的誇讚,襯托牡丹的聰慧;將皇帝弱化,襯托蔣長揚的足智多謀……
這些流於刻意的設計,導致劇情看起來既虛假又薄弱,白白浪費了劇組辛苦還原出的大唐盛景。

喊口號的台詞

配角的誇讚

被弱化的皇帝
我一直認為一部好劇,是會讓觀眾不知不覺沉浸其中,忘記自己是個「觀眾」的。就像我們見到熱鬧的長安街景、歡騰的東慶日慶典時,會瞬間忘記所處的現實,彷彿自己也活進那個世界一樣。
一個好的角色,不被刻意褒揚,也能讓人感覺到他的魅力;一段好的劇情,不刻意喊口號,也能使觀眾知道編劇想傳達什麼,這才是一部好劇該有的模樣。
▸ 美好
今天會把《錦繡芳華》的缺點全部統整出來,主要是後面的角色分析,我就不想重申這些內容了 XD。
我雖然覺得《錦繡芳華》的劇本可惜,但還是很喜歡裡面幾個角色以及整部劇的質感,正如前面所說,班底才是吸引我把它看完的關鍵。無論是兩位主演出色的演出、導演細膩的拍攝手法、洋溢中華之美的畫面、恰如其分的配樂……
基本上只要撇開劇情,這部劇的其他環節都相當優秀!甚至有幾個橋段出色到我能忽略劇情上的瑕疵,看了好幾遍。
比如《國色芳華》第 32 集最後,隨著背景音樂〈芳華吟〉響起,畫面依序出現寒露、立冬、除夕等字樣,搭配眾人在芳園工作、在歡雲樓作樂、在除夕夜打雪仗的模樣,既充滿濃濃煙火氣,又呈現出了時令的變化。
《錦繡芳華》第 6 集芳園大火,沒有女主角受困、等待英雄救美的傳統橋段,反而拍出了牡丹衝入火場救人的身姿,而在火場中抱琴昏迷的阿桃、趕著救花的蔣長揚,也充實了他們各自的角色輪廓。

冒險救人的牡丹

拚死救琴的阿桃

替牡丹救花的蔣長揚
還有《錦繡芳華》第 22 集,蔣長揚和牡丹重逢後,隨著〈霓光〉唱出的「芳華意未盡,心無垠,只願珍朝夕」加上兩人在雪中相擁、一起撐傘回家的畫面,我也是第一次看就哭了好幾次(笑),而這大概也是《錦繡芳華》裡,我覺得最美的一幕了!



▌總結
記得我之前有說過,一部作品之所以讓人可惜,絕對不是爛得徹底,只是它可以被呈現得更好,卻沒做到而已。
我認真覺得《錦繡芳華》是一部很用心的陸劇,導演拍攝的畫面富含古韻,剪輯的節奏毫不拖沓,空鏡、場景、道具更是充滿細節,美麗懾人的同時,又有呼應劇情、闡揚文化之美,不流於虛華。
而且劇中演員也都各有實力,從主角到配角,所有人都活色生香,沒有誰缺乏辨識度,也沒有誰在拖後腿,是真正做到了花團錦簇、滿園芳華。
但也因為這部劇的班底這麼強,我才更覺得它該配上一個細膩的劇本,得以讓質感與劇情相互輝映,創造出內外兼備的大唐盛世。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