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10年,我總共有4次租屋經驗:1次在台灣,3次在美國
Part 1 - 竹科新手村
研究所畢業後,我和當時的男友(現在的老公)一起留在新竹工作。為了通勤方便,我們選擇在號稱「工程師新手村」的金山街租屋,最後租下了一間約 8 坪大的套房。
還記得那個找屋的週末,我們騎著摩托車,跟著仲介穿梭在金山街的巷弄裡,看了一間又一間的套房,不是太貴,就是太小、太舊,始終無法找到心儀的租屋。在看房前,我和先生就有共識,不要花太多錢在租屋,要存錢買房子,所以當仲介帶著我們往更高價位的套房去看時,我們很快就理智喊停了。就在我們決定暫時放棄、先去吃飯休息、下週再戰的那一刻,眼角瞄到一間透天且門口貼著套房出租的紅字,決定打電話試試,好巧不巧,房東正好在裡面打掃,我們便順勢進去看房。
沒想到,只花了十分鐘,我們就決定租下這間房子。因為它完全符合我們的所有條件:
- 浴廁有對外窗(在潮濕的台灣這很重要啊!)
- 有獨立陽台,還附一台專用的洗衣機
- 格局方正,家具幾乎全新
- 最重要的是——租金只要 7,000 元/月,完全在我們的預算之內!
我們在這間小套房一住就是四年。雖然東西越堆越多,空間也越來越擠,但因為房東人很好,加上每年都覺得自己要買房子了,就也懶得搬了。後來回想,雖然這間房間的硬體條件都不錯,但好房東才是我們願意年年續住的關鍵啊!
Part 2 - 賓州小鎮村
在工作多年、結婚、買房,人生似乎正邁向最穩定的階段時,我和先生卻做出一個大轉彎的決定——放下一切,出國念書。2019 年暑假,我們分別前往賓州和德州就讀研究所。在正式開學之前,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找房子!**畢竟我可不想一個人拖著行李箱,在異鄉街頭流浪😅。
一確定學校後,我就在Facebook的TSA(Taiwanese Student Association)社團,PO文找室友,並開始一起尋找學校附近適合的 apartments。這才發現,原來美國很多租屋是unfurnished(無附傢俱)的,而furnished的每月租金也會比較貴。
我們一邊參考學長姐的推薦、一邊查 Google 評價,挑了幾間 apartment 線上看房,條件的訴求如下:
- 🚌 學校公車可到,最好是走路可達
- 🛒 附近有超市,方便生活採買
- 🛡️ 社區治安良好
- 🛠️ 有office,能協助報修與管理
我和室友們最後選定了一間 3B 1.5B、約 900 sq ft(約 25 坪)的單層公寓,每月租金 $1,445。我選的是其中一間較小的房間,每月房租 $465,另外每月還需分攤水電瓦斯等雜費(utilities),大約 $50~$80 不等。
因為我們的學校位在一座典型的「大學城」(college town),整個小鎮的主要經濟與生活都圍繞著大學運作,居民大多是學生、教職員或與校園相關的從業人員,因此治安單純、社區氛圍安靜友善,租屋選擇也不少,相較於大都市來說,房租成本親民許多。
這是我們當時住的社區環境,風景非常漂亮。夏天的傍晚,坐在窗邊就能看見閃閃發光的螢火蟲在草地間飛舞,偶爾還會有野兔從窗外悄悄經過。住在這樣寧靜又充滿自然氣息的地方,讓人即使身在異鄉,也感到一種難得的平靜與安心。
Part 3 - 美國低收入住宅
學校附近有一間非常熱門的Low-Income Housing,顧名思義,申請的household收入須符合一定的收入限制才能申請。一開始聽學長姐推薦這個低收入住宅時,心中難免有些刻板印象,覺得環境可能比較髒亂,住戶素質也可能參差不齊。但後來發現是我多慮了,這間住宅在學生之間口碑很好,CP 值高,住戶多數都是學校學生。旁邊有一個超大的公園,管理也非常完善;過個馬路就是超市,連小鎮上僅有的兩間亞洲超市之一也在附近,生活機能相當便利。
來念書的第一年,因為我的兩位室友都是 PhD 學生,收入超過規定上限,無法申請入住;但到了第二年,其中一位室友決定自己單獨找房,我和另一位室友立馬申請,順利搬進了這個低收入住宅。
我們租下的房型是 3B2B、約 1,100 sq ft(約 31 坪),每月租金 $1,315。那一年正好遇上 COVID 疫情,所有課程改為線上教學,因此我先生也從德州搬來與我同住。 我便挑了其中一間附衛浴的主臥套房(約 8 坪),每月房租 $525。
我們住的社區周邊環境很棒。傍晚時分,我和先生常會到旁邊的大公園散步,走在林蔭小徑上,看著天空慢慢染成橘紅,一邊聊著學校或生活瑣事,是我們每天最療癒的時光。公園裡常會看到有人遛狗、有時還能遇見小朋友在草地上上足球課,整體氛圍安靜、放鬆又充滿生活感。假日我們會和室友一起去附近的亞洲超市採買食材。雖然超市不大,但該有的全都有:各式各樣的青菜、火鍋肉片、火鍋料、醬料、湯底……甚至還能找到台灣泡麵和最愛的零食餅乾,瞬間喚起那熟悉的家鄉味,大大療癒了在異鄉生活的心。
整體而言,這兩年在小鎮村的租屋體驗都非常不錯。住處舒適、社區安靜,生活機能又方便,真的很幸運能遇到這樣的環境。真要說美中不足的地方是,賓州的冬天會下雪⛄,而我們的社區只有戶外停車場。每次大雪過後,車子就會被埋進雪堆裡,不剷出來根本開不了。只能披著厚外套,拿著鏟子在雪地裡奮戰,不然就只能等來年春天雪融後,再與它相見了(笑)。
Part 4 - 灣區矽谷小窩
碩士畢業後,和先生因為工作關係搬到矽谷展開新生活。當先生一拿到 offer、確定要移居矽谷的那一刻,我就開始積極上網尋找租屋資訊。最後是在 Facebook 的華人租屋社團中看到一則貼文,是一位台灣人刊登的出租訊息。房子地點方便、大小適中、租金也相對便宜,立刻引起我的注意。在和當時的租客線上看房 、聊過一次後,我們很快就拍板定案,決定租下這間位於矽谷的 condo,成為我們在美國正式工作的第一個小窩。這次雖然不是租公寓(Apartment),沒有專門的管理辦公室,但房東是台灣人,人又非常友善且負責,所以我們還是決定租下了。
灣區的房價自然無法與賓州的大學城相提並論,但我們仍堅持一貫的租屋原則——不租太貴,努力存錢買房,因此在預算範圍內努力尋找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最後找到的這間 condo 是 2B2B、約 1,000 平方英尺(約 30 坪),租金在 2021 年入住時為每月 $2,550,而後每年小幅調漲,至今年(2025)調整為 $2,800。
我們社區內有游泳池,旁邊就是公園及playground,生活機能很方便,開車五分鐘就能到大華超市、Safeway 和各種餐廳,日常採買和外食都不成問題。最加分的是,我後來的公司離家也只有五分鐘車程,中午還能回家休息、吃午餐,省下不少通勤時間。雖然房子稍微舊了一點,但整體環境我們非常喜歡,所以從 2021 年 6 月開始住到現在,也預計至少再住一年。這應該會是我們住得最久的一間房子了。更特別的是,我們的兩個寶貝也都是在這裡出生的,雖然這不是我們買下的第一間房子,卻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起點之一」。
文末
回顧過去這十年,我們從新竹的工程師新手村出發,一路走到美國小鎮、大學城,再到現在的矽谷。從兩人共築小日子的套房,到今天一家四口落腳的溫暖小窩,每一段租屋經驗,都是我們人生不同階段的縮影。每一次搬遷、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有著當時的考量與價值觀,有的是為了省錢、有的是為了學業、有的是為了成家——但不變的是,我們始終在有限的條件中,盡力為彼此打造最舒適的生活。這些房子或許都不是「我們的房子」,但卻實實在在地,承載了我們的青春、努力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