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連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都很困難了,那麼想「在死前把財產歸零」聽起來會不會太瘋狂?
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入比爾·柏金斯,大膽地以"Die withZero"這個概念為中心思想,寫了《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一書。作者在書的開頭便講明,他並不是以財務規劃或投資理財專家的身份教讀者如何讓你的帳面數字增加,而是希望透過他提出的概念,讓大家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包含時間、金錢,甚至是健康),讓「活著」這件事變得更加精彩豐富。
說實話,所謂「在死前把錢花完」是一件很難達到的目標,也有違一般人盡量為晚年存錢的習慣。作者在書裡提出九個原則,從概念解釋到實務規劃,循序漸進地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理念。下面記錄三個我比較有共鳴的想法:
1.用「思考」打破慣性
我沒有想過求學階段那種肅殺的競爭氛圍、恐懼心理對我的行為有多大的影響,以至於出了校門後,我依然讓它們影響著我的生活。一直到這幾年,我才漸漸意識到,這樣基於負面的理由付出努力,讓我浪費很多時間、金錢、精力在如今回想起來沒有意義的人事物上。
那為什麼我不早點跳脫這種惡性循環?
作者在書中提到「慣性」一詞,指出人對於一直在做的事情,很容易就繼續做下去,因為這樣比較簡單,特別是你在做的事情一直會有回報給你(就像工作領薪水),可這種回報帶來的興奮感也可能漸漸減少。
我覺得自己的行為模式類似「慣性」的概念,差別在於我持續在做的事情得到的反饋,甚至不見得是我喜歡的;只是因為害怕連現有模式的回報都保不住,所以不曾、也不敢去想別的可能。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自己有意識,且願意開始思考是很重要的一步。
等我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浪費太多後,我的思路開始往「慣性」以外的地方延伸,很快就發現一個比慣性本身更可怕的問題。
我根本就不曉得自己想要什麼。
2.儘早開始累積體驗與記憶股息
作者相信人生就是所有體驗的總和,豐富的體驗會在腦海中留下值得回味的記憶。除了當下的感受,在未來的日子裡也能像投資後領股息一般,不斷在往後的人生產出回報。
發現自己回答不出「我想要什麼?」這個問題後,我開始透過嘗試陌生的事物來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大部分是和技能相關的學習體驗或玩樂性質居多的休閒活動。
舉一個近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有一回我發現一家非常低調的精品巧克力店,決定進店裡喝下午茶。菜單上的品項不多,但看得出來每一款都經過用心設計;我點了一份甜點和一杯巧克力飲,坐在吧台的位子欣賞餐點的準備過程。
送上來的是一款表面帶有漂亮光澤的巧克力甜點。我承認店裡的燈光設計有替它的外表加分,但不誇張,甜點的外層帶著一種絲滑的、鏡面般的質地,完全看不到一點瑕疵;吃到內部的慕斯、脆餅,產區巧克力帶有的花果香和酒料的氣味互相搭配,完美融入帶有漸層色彩和口感變化的甜點中。
裝在高腳杯裡的巧克力飲是我迄今為止喝過最好喝的,至少在我寫下這段文字時還沒遇過比它更令我驚豔的。它真的就是純粹的「巧克力飲」,絕對不是平時自己用水和可可粉可以泡得出來的味道。
我花了一個多小時享用那份餐點,後來我把這段經驗向朋友分享,包含店裡的特色和創辦人的理念。後來對方竟然真的去了那家店,事後也跟我分享他的體驗,甚至還說了我造訪當天沒注意到的特點。種種細節如今回想起來,依然印象深刻。
我平時就有購買巧克力的習慣,但那一次精緻的體驗以及後續和身邊的人產生的交流是一個分水嶺。至少在喜歡的食物、體驗上花錢這件事,我會更有意識地思考,問自己投入這筆錢值不值得?爾後也確實漸漸改變我花錢的方式。
這個精品巧克力的體驗只是其中一個比較甜美的例子。這段持續探索的過程中也有跟我預期的完全相反,第一天就讓我決定,就算賠掉已繳費用也要打退堂鼓的體驗;但無論當下感受的好壞,這一切的體驗累積下來,都成為我的某種「記憶股息」。這種思考與體驗並行的過程可以幫助我調整方向,讓我更認識自己,重要的是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進一步。
因為真正經歷過,也還在持續走在這段路上,我很認同作者主張要「盡早開始」投資在各種人生體驗。儘管「繞路」的過程也是一種經驗,有時我還是會忍不住想,如果我早點開始這麼做,或許可以不用浪費那麼多有限的時間和精力。
3.從「資本金三角」找生活平衡
書中有一個段落,是作者提及可以把想做的體驗寫下來,再來衡量執行的先後。至於要用什麼標準來決定,作者提出三個基本要素,分別是健康、時間和金錢;我自己稱之為「資本金三角」。
漸漸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後,論及「什麼時候才要做某件想做的事?」這個問題,我覺得不單單只是聚焦在怎麼使用自己的這三個資本來達到目標,同時要釐清哪個更重要?哪個失去後更難以找回?
更深層一點,甚至可以像作者在第六章結尾提出的建議,思考如何使用時間和金錢讓自己更健康,讓三者相輔相成,進而提升未來的體驗。又或者我可以擴大思考的範圍,想想自己還有哪些金三角以外的資本,幫助自己達到理想中的生活平衡。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思考取捨且需要持續更新的過程。
就像一個人的收入和支出,人擁有的一切資本,乃至腦袋裡的想法都是會變化的,所謂「平衡」的定義也會隨之改變。本書雖然主張盡量在有限的生命中花完自己的錢,背後其實也是希望每個人不要浪費為了獲得這些錢而付出的一切精力。當這些「平衡」與自己的理想越來越接近,在某種層面上,便是在充分善用自己的生命活力。
【書籍資訊】
作者:比爾·柏金斯(Bill Perkins)
譯者:吳琪仁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年/版本:2023
分類:商業理財

(圖源自誠品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