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 6 月,納粹德國閃電攻勢下迅速擊敗法國,迫使法國簽署停戰協定並接受德軍佔領。北部與西部地區直接由德軍掌控,南部則由維琪政權以合作姿態管轄。
在德國佔領法國的初期,法國民眾的抵抗主要是透過「微抵抗」,特別是透過顛覆和利用「節慶活動」及其象徵意義來進行的。這種抵抗活動早在1940年夏末就已出現,即便是在法國北部被佔領區的農村地區也是如此。
這種「文化抵抗」的方式和表現形式主要包括:
事件研究與量化分析
研究顯示,全國範圍內的事件從1940年7月開始,並在11月慶典期間顯著增加,約有十分之一的節慶活動發生了事件。
在佔領的前兩年(1940-1941年)北方佔領區的節慶事件數量平均是自由區的四點五倍,甚至達到五倍。直到1942年春天,南方地區的事件數量才增加了五倍,超越了佔領區。在北方,鄉村地區的抗議活動較多,1941年佔該地區節慶事件的60%。
透過對兩個區域約40個省份的檔案進行研究,總共記錄了超過600起在節慶期間發生的事件。這顯示在戰爭期間,受事件影響的慶典比例很高:1940年11月約有10%的慶典發生事件,1941年為7%,1942年顯著增加到12%。
文化抵抗的具體形式與表現
這些早期抵抗行動通常是自發性的,並借鑒了過去的抗議方法,尤其是在北方的佔領區。它們利用了「共和國」紀念活動在法國國家想像中根深蒂固的影響力。
"使用共和國象徵":
儘管遭到嚴格禁止,人們仍會懸掛被禁的「三色旗幟(紅白藍國旗)」,佩戴"三色花束或緞帶",或高唱或吹奏被嚴格禁止的《馬賽曲》。例如,在1940年7月14日,馬耶訥、伊勒-維萊訥和薩爾特省的抗議者就在紀念碑上懸掛「三色旗」,並在德國軍隊經過時高唱《馬賽曲》。
"散布抗議訊息":
分發反德或反維琪政府的「傳單、小冊子或印刷品」。牆壁上會出現「塗鴉和口號」,例如1942年7月在米拉波(Mirabeau)出現的「大家團結起來反對希特勒」(« tous unis contre Hitler »)。
"擾亂官方活動":
儘管遭到禁止,仍舉行「公共集會、遊行和示威」。例如,1941年5月12日,在雷恩(Rennes)的「聖女貞德」節慶祝活動中,數千名年輕人穿梭於市中心,手持大量三色花束,響應戴高樂將軍從倫敦發出的呼籲。
"象徵性行動":
在陣亡將士紀念碑和公墓上放置帶有口號(如「我們不會忘記你們,法國萬歲」(« Nous ne vous oublierons pas, vive la France »))的三色花束,甚至紅色花束。
"破壞和詆毀符號":
破壞或移除「共和國」的象徵物會引發強烈抗議。例如,1940年7月14日,在米雷特(Muret)發生了破壞亞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半身像的事件。
"官員缺席與抵制":
公務員(包括教師)「驚人地缺席」節慶活動,被視為對納粹政府「陰險的敵意」的證據。
"象徵性罷工":
雖然在佔領後期更加普遍,但早期也有類似行動。例如,在1941年10月30日,為紀念被處決的南特和沙托布里昂(Chateaubriant)人質,許多工廠舉行了五分鐘的象徵性「罷工」,這是一種在許多節慶活動中被採用的技巧。
參考書目: Dalisson, Rémi. “Résister par la commémoration”. La Résistance pionnière en France au prisme des archives de la répression, édité par Gaël Eismann et Fabrice Grenard. Renn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