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
FastCompany 這篇關於 Design Thinking 的報導過去了不到兩週,果然相關的討論就少了一些。如果不是 FastCompany 的訂閱讀者,若需要一些脈絡,可看我上一篇簡短的總結。在 Linkedin 跟一些 IDEO 校友群的討論(7/7-15 之間),我試著整理了一下,基本上這些討論可提煉出五個主題:
- DT 的現況與變化
- DT 的定義與觀點
- DT 在策略和實作的差異
- DT 的應用、成就與挑戰
- DT 的本質與展望
現況與變化
在 DT 的現況與變化中,確實越來越少的 job listings 提到了 DT,但有一部分論點是大部分公司可能都內化了 DT 相關的要求,或部分公司需要在 job listing 中提及其他更重要、更具體的能力,同時也有一些評論提出,好設計更常見了。但不變的是好設計還是應該存在,甚至更重要了。
也有一個觀點是 job listings 中的佔比變少真的可以作為對 DT 價值的驗證嗎?我想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反問。
定義與觀點
DT 的定義,相對於 80-90 年代末期,已經被廣為認知、應用、內化、延展跟批評。我就不在此重複。而且,個人認為主要的歧義在於下個主題:DT 在策略和實作的差異。
策略和實作的差異
DT 在策略和實作的差異 — 在 IDEO 約 1990-2008 之間的創新案例,主要從工業(產品)設計出發,延展到品牌與數位體驗(包括 UX&UI)、服務設計到更寬泛的商業與組織設計。後來經過一些報導或在 MBA 跟管理咨詢的應用,DT 可能就升級到創新方法論/熱點之一。
DT 的應用在這些 ’90-’08 的案例中,嚴格來說,是更偏創新與策略方面的,而不是備用在更具體、更偏傳統的設計領域,比方說更純粹的品牌視覺系統設計、產品外觀與材質、也不是界面與互動這些相對傳統跟具體的設計領域。這是第一個差異。
另外一個差異,具體一點來說,在 Linkedin 的評論中,有來自 Usability Research 的專家就提到 DT 在他們的專業領域,帶來更多傷害而非貢獻。我覺得就是這就是把 DT 錯用的一個例子,DT 從來不是拿來作數位產品(或體驗)的,偏小定量、偏驗證型、聚焦在產品功能的可用性測試,但它一些底層的原則是類似的,實操起來是很不同的。只把 DT 當做方法論、mindset 的人,是無法勝任常見的可用性測試的工作。當然更多人認為這是 DT 自身宣傳的部分問題。
相對來說實作型的設計(或相關的業務),DT 真正能做到,最多更像是視角、心態、工作方式,而不是一套能保證產出更創新、更優質的魔法工具。也不該去跟實作型設計去爭辯誰更有用、對不對的問題。許多的歧義跟爭論其實源自於此,但它其實非常非常單純,對於更多具體實踐 DT 的人來說,也很少去深入討論。
應用、成就與挑戰
DT 的應用確實比較廣泛,在評論中也不乏來自非 IDEO 員工或校友,對其應用的正面評價。DT 要面對的挑戰,似乎也沒有太多的變化,我回想了自身經驗,大概有這些:
- DT 究竟是什麼?我們需要嗎?
- 它可以帶來什麼改變?
- 我們究竟該怎麼用?
- 不管是過程或結果,DT 是否有可量化的結果與評估方式?
- 用過 DT,我們會得到什麼結果?可否量化或比較?
但除非你或你的公司真的要把 DT 當做業務來做,那我覺得這些問題的探索與答案,真的需要因人、脈絡和目的而異。一個短短的網路文章也不能盡興或盡責的去討論。
本質與展望
DT 的本質,很大程度是幫助非傳統設計專業的人,比方說讀過 MBA 的決策者、追求創新的管理層、追求使用者價值的技術專家,能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小活動、原型與測試,去推動一些非常規、非特定主題的創新方法(論)。DT 也能幫助傳統設計師,可將自身專業的特色,在商業生態或業務流程中,更往前、往上去的去溝通、引導跟協作,但這不是 DT 出現的目的或使命。
在過去 10-20 年的應用與演化,不論有沒有 AI,DT 還是有比預期更廣泛的應用、難以量化的價值以及理性、客觀的批論。如同 2-3 位評論者提到的:那你會提出哪些新的方法論來取代?想想若沒有 DT,你如何讓純粹從商業、數據、銷售去思考產品或體驗的人,做出能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創新?
小結與後續
結合相關評論,確實有許多公司的 job listings 中的內容,有朋友也提醒我會與實際工作中不太符合,尤其是一些跟創新相關的崗位。我自己也遇過那種很忙很忙的 Senior HRBP,一聽說要改 Job Description 就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她感覺也沒有實際的差別。另外,更多沒有發言或參與這些討論的人,可能也不認為這個討論能帶來什麼價值,但我相信大部分實踐者或倡導者都會至少同意一點:沒有 DT 的創新,很多是偽需求(或只是假設),很難找到可驅動有意義創新的有趣洞察,最差的就是創新的整個敘事主軸也比較會無趣。但創新本身也本來就不只是只有一種範式。DT 可能是第一個(或少數)提醒創業者(或決策層)要從「人」的需求出發的近代方法論之一。
後續我會再根據一些有意思的討論,結合自身經歷作些相關分享,也歡迎來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