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Thinking '25-2 討論小分析

Chaz543-avatar-img
發佈於慢想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脈絡

FastCompany 這篇關於 Design Thinking 的報導過去了不到兩週,果然相關的討論就少了一些。如果不是 FastCompany 的訂閱讀者,若需要一些脈絡,可看我上一篇簡短的總結。在 Linkedin 跟一些 IDEO 校友群的討論(7/7-15 之間),我試著整理了一下,基本上這些討論可提煉出五個主題:

  • DT 的現況與變化
  • DT 的定義與觀點
  • DT 在策略和實作的差異
  • DT 的應用、成就與挑戰
  • DT 的本質與展望

現況與變化

在 DT 的現況與變化中,確實越來越少的 job listings 提到了 DT,但有一部分論點是大部分公司可能都內化了 DT 相關的要求,或部分公司需要在 job listing 中提及其他更重要、更具體的能力,同時也有一些評論提出,好設計更常見了。但不變的是好設計還是應該存在,甚至更重要了。

也有一個觀點是 job listings 中的佔比變少真的可以作為對 DT 價值的驗證嗎?我想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反問。

定義與觀點

DT 的定義,相對於 80-90 年代末期,已經被廣為認知、應用、內化、延展跟批評。我就不在此重複。而且,個人認為主要的歧義在於下個主題:DT 在策略和實作的差異。

策略和實作的差異

DT 在策略和實作的差異 — 在 IDEO 約 1990-2008 之間的創新案例,主要從工業(產品)設計出發,延展到品牌與數位體驗(包括 UX&UI)、服務設計到更寬泛的商業與組織設計。後來經過一些報導或在 MBA 跟管理咨詢的應用,DT 可能就升級到創新方法論/熱點之一。

DT 的應用在這些 ’90-’08 的案例中,嚴格來說,是更偏創新與策略方面的,而不是備用在更具體、更偏傳統的設計領域,比方說更純粹的品牌視覺系統設計、產品外觀與材質、也不是界面與互動這些相對傳統跟具體的設計領域。這是第一個差異。

另外一個差異,具體一點來說,在 Linkedin 的評論中,有來自 Usability Research 的專家就提到 DT 在他們的專業領域,帶來更多傷害而非貢獻。我覺得就是這就是把 DT 錯用的一個例子,DT 從來不是拿來作數位產品(或體驗)的,偏小定量、偏驗證型、聚焦在產品功能的可用性測試,但它一些底層的原則是類似的,實操起來是很不同的。只把 DT 當做方法論、mindset 的人,是無法勝任常見的可用性測試的工作。當然更多人認為這是 DT 自身宣傳的部分問題。

相對來說實作型的設計(或相關的業務),DT 真正能做到,最多更像是視角、心態、工作方式,而不是一套能保證產出更創新、更優質的魔法工具。也不該去跟實作型設計去爭辯誰更有用、對不對的問題。許多的歧義跟爭論其實源自於此,但它其實非常非常單純,對於更多具體實踐 DT 的人來說,也很少去深入討論。

應用、成就與挑戰

DT 的應用確實比較廣泛,在評論中也不乏來自非 IDEO 員工或校友,對其應用的正面評價。DT 要面對的挑戰,似乎也沒有太多的變化,我回想了自身經驗,大概有這些:

  • DT 究竟是什麼?我們需要嗎?
  • 它可以帶來什麼改變?
  • 我們究竟該怎麼用?
  • 不管是過程或結果,DT 是否有可量化的結果與評估方式?
  • 用過 DT,我們會得到什麼結果?可否量化或比較?

但除非你或你的公司真的要把 DT 當做業務來做,那我覺得這些問題的探索與答案,真的需要因人、脈絡和目的而異。一個短短的網路文章也不能盡興或盡責的去討論。

本質與展望

DT 的本質,很大程度是幫助非傳統設計專業的人,比方說讀過 MBA 的決策者、追求創新的管理層、追求使用者價值的技術專家,能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小活動、原型與測試,去推動一些非常規、非特定主題的創新方法(論)。DT 也能幫助傳統設計師,可將自身專業的特色,在商業生態或業務流程中,更往前、往上去的去溝通、引導跟協作,但這不是 DT 出現的目的或使命。

在過去 10-20 年的應用與演化,不論有沒有 AI,DT 還是有比預期更廣泛的應用、難以量化的價值以及理性、客觀的批論。如同 2-3 位評論者提到的:那你會提出哪些新的方法論來取代?想想若沒有 DT,你如何讓純粹從商業、數據、銷售去思考產品或體驗的人,做出能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創新?

小結與後續

結合相關評論,確實有許多公司的 job listings 中的內容,有朋友也提醒我會與實際工作中不太符合,尤其是一些跟創新相關的崗位。我自己也遇過那種很忙很忙的 Senior HRBP,一聽說要改 Job Description 就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她感覺也沒有實際的差別。另外,更多沒有發言或參與這些討論的人,可能也不認為這個討論能帶來什麼價值,但我相信大部分實踐者或倡導者都會至少同意一點:沒有 DT 的創新,很多是偽需求(或只是假設),很難找到可驅動有意義創新的有趣洞察,最差的就是創新的整個敘事主軸也比較會無趣。但創新本身也本來就不只是只有一種範式。DT 可能是第一個(或少數)提醒創業者(或決策層)要從「人」的需求出發的近代方法論之一。

後續我會再根據一些有意思的討論,結合自身經歷作些相關分享,也歡迎來信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esign Compass 設計指北
4會員
27內容數
關於創新、設計與 AI 的快思慢想與成長筆記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排版微系列調專門分享如何透過一些調整讓設計與排版更好看,並且每張設計都會說明為何調整的原因,以及原本設計可能有的問題。 如果你是設計初學者那這份內容會很適合你,因為會很細節的去講解排版原因,如果你看完喜歡,我每月會有三篇微調詳解固定分享給訂閱會員,歡迎訂閱。
Thumbnail
排版微系列調專門分享如何透過一些調整讓設計與排版更好看,並且每張設計都會說明為何調整的原因,以及原本設計可能有的問題。 如果你是設計初學者那這份內容會很適合你,因為會很細節的去講解排版原因,如果你看完喜歡,我每月會有三篇微調詳解固定分享給訂閱會員,歡迎訂閱。
Thumbnail
進入科技教育產業已滿一年。因為團隊精簡,每堂課替換時間又快又急。在編寫課程介紹頁面時,對受眾和痛點的描述不夠精準。本文提供了市場中自己喜歡且訴求精準的課程分析作為研究素材,希望未來能更精準地規劃課程介紹頁面內容。
Thumbnail
進入科技教育產業已滿一年。因為團隊精簡,每堂課替換時間又快又急。在編寫課程介紹頁面時,對受眾和痛點的描述不夠精準。本文提供了市場中自己喜歡且訴求精準的課程分析作為研究素材,希望未來能更精準地規劃課程介紹頁面內容。
Thumbnail
引言: 相信各位有興趣於設計的朋友,也會經常苦惱於毫無靈感的時候。但只要運用以下幾種方法,相信會令大家茅塞頓開,靈感湧現。 1. 研究和理解目標受眾: 研究和理解目標受眾是設計師成功的關鍵之一。透過深入了解目標受眾的偏好、需求、價值觀和使用習慣,設計師能夠創建出更具吸引力和有效的設計方案。
Thumbnail
引言: 相信各位有興趣於設計的朋友,也會經常苦惱於毫無靈感的時候。但只要運用以下幾種方法,相信會令大家茅塞頓開,靈感湧現。 1. 研究和理解目標受眾: 研究和理解目標受眾是設計師成功的關鍵之一。透過深入了解目標受眾的偏好、需求、價值觀和使用習慣,設計師能夠創建出更具吸引力和有效的設計方案。
Thumbnail
本書大多數的內容都以 OO 的概念出發,詳列了許多設計的臭味道,也有大量的例子。個人雖然不會這樣寫程式,但仍是覺得受益良多,至少在 code review 時能更清楚知道該怎麼描述問題。不過,即便不是用 OO 的概念,有些章節還是可以帶來一些想法,用 OO 概念寫程式的人更不該錯過這本好書。
Thumbnail
本書大多數的內容都以 OO 的概念出發,詳列了許多設計的臭味道,也有大量的例子。個人雖然不會這樣寫程式,但仍是覺得受益良多,至少在 code review 時能更清楚知道該怎麼描述問題。不過,即便不是用 OO 的概念,有些章節還是可以帶來一些想法,用 OO 概念寫程式的人更不該錯過這本好書。
Thumbnail
排版微系列調專門分享如何透過一些調整讓設計與排版更好看,並且每張設計都會說明為何調整的原因,以及原本設計可能有的問題。 如果你是設計初學者那這份內容會很適合你,因為會很細節的去講解排版原因,如果你看完喜歡,我每月會有三篇微調詳解固定分享給訂閱會員,歡迎訂閱。
Thumbnail
排版微系列調專門分享如何透過一些調整讓設計與排版更好看,並且每張設計都會說明為何調整的原因,以及原本設計可能有的問題。 如果你是設計初學者那這份內容會很適合你,因為會很細節的去講解排版原因,如果你看完喜歡,我每月會有三篇微調詳解固定分享給訂閱會員,歡迎訂閱。
Thumbnail
觀察者模式透過主題訂閱/訊息通知的機制,極度增強系統的可擴展性、靈活性以及降低組件間的耦合度。概念直觀簡單,是非常實用的設計模式。
Thumbnail
觀察者模式透過主題訂閱/訊息通知的機制,極度增強系統的可擴展性、靈活性以及降低組件間的耦合度。概念直觀簡單,是非常實用的設計模式。
Thumbnail
今天來聊個最近很夯的主題 DDD,但不是 DDD 的本尊 Domain Driven Design,而是無所不在的 Database Driven Design,Database Driven Design 不是不好,只是你的模型容易變成貧血模型,邏輯都集中在 service 層等等。
Thumbnail
今天來聊個最近很夯的主題 DDD,但不是 DDD 的本尊 Domain Driven Design,而是無所不在的 Database Driven Design,Database Driven Design 不是不好,只是你的模型容易變成貧血模型,邏輯都集中在 service 層等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