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寫於2023年11月20日,重新整理收錄於此)
神戶是日本馬拉松的起源地。

神戶馬拉松的初衷,是一份災後重建的祈願,為了感謝在阪神大地震後無數人伸出的援手。大會發送的黃色手套,也正是象徵向日葵的希望與溫暖🌻
神戶馬拉松和京都馬、大阪馬並列為關西三大馬,再加上姬路馬與奈良馬,就是所謂的「關西五大馬」。這場不只是地方盛事,更是一場IAAF認證的銅標賽事。
跑前的儀式感,從報到開始
這次神戶馬拉松的報到地點,設在神戶港外圍小島上的國際展示場。一出地鐵站,就能看到沿路的工作人員和清楚的指引標示,順著人流走,不用查地圖也能順利抵達。進入會場後,第一步是動線分流:左邊是跑者報到區,右邊則開放給一般民眾逛展,井然有序,完全不會搞混。

對於海外跑者,主辦單位會在賽前一週寄出email,附上A4大小的號碼布兌換證。驚喜地發現,神戶馬不只提供中文版,連email標題也用中文呈現,真的非常貼心! 上次參加大阪馬時,因為信件混在一堆英文廣告中,當場才發現需要那張兌換證,還好工作人員人很好,幫我現場列印。這次有了經驗,就順利許多。
報到流程也非常迅速,只要出示兌換證與護照,沿著動線走,幾乎不用排隊,10分鐘內就領完所有物資,超有效率!
在報到區的出口,有一面寫滿所有參賽者名字的長牆,是大家都會停下來拍照的一站,也是一種「我真的來了」的實感時刻。

現場還展示了比賽當天各部門工作人員的服裝顏色與常見告示牌樣式,幫助跑者提前熟悉賽事當日的標示與動線,這點也非常貼心。

走進展覽會場,第一眼就看到贊助品牌 ASICS(亞瑟士) 的主攤位。除了跑鞋和神戶馬限定T-shirt外,還有瑜伽服飾等週邊。不得不說,亞瑟士這幾年的設計越來越時尚好看,已經不只是機能取勝了。其他進駐的攤位多為當地企業,例如保險公司、山陽電鐵、神戶新聞社、朝日新聞等,每個攤位幾乎都設置了拍照打卡牆,鼓勵跑者留下紀念照片。

有點意外的是:運動零售與補給品的品牌不多。除了 Garmin 和太陽眼鏡攤位外,幾乎看不到能量果膠等補給品的販售。本來還想現場補貨,結果完全撲空。所以提醒自己:比賽用的補給還是從台灣帶來最保險!
城市與自然交融的賽道規劃
賽道從神戶市役所出發,穿越市區與觀光景點,沿著海岸線一路奔跑。明石大橋、西舞子的風光,右手是蔚藍大海、左側是山陽線鐵道,一場將城市與自然風光盡收眼底的馬拉松旅程。

雖然沿途有數座陸橋,對沒練坡的選手來說或許不利破PB,但每一步的起伏,也像極了人生的節奏。最後4公里爬上神戶大橋,兩側海景開闊宜人,那一刻的治癒感,難以言喻。
井然有序的人潮分流與補給體驗
一如日本賽事一貫的細緻,大會從寄物到起跑分流動線規劃得非常到位。光是起跑點方圓一公里內,就開始依照區域分批進入,大量志工站在各路口指引,加上明確的標示,讓每位跑者都能安心就位。如果用台北市來比喻,大概就像是前段跑者從仁愛路進國父紀念館寄物,後段則從忠孝東路入場。一路都有人引導,沒有推擠混亂,節奏恰到好處。
補給站也很充足,除了水和運動飲料,還有仙貝、竹輪等在地小吃。
尤其第37公里的巧克力麵包堪稱經典!據說有位台灣跑者哥連續五年參加,每次都是靠這塊麵包撐完賽程😂

沿途的加油聲,是日本馬最動人的風景
我一直覺得,日本馬拉松最美的風景不是風景本身,而是沿途那一張張為跑者加油的身影。有一家人穿著青蛙裝cosplay打鼓、也有人吹薩克斯風為跑者加油,還有私補站提供糖果、熱湯、甚至撒隆帕斯,一路上充滿熱情的應援,讓人忘卻疲憊。

氣溫變化大,一定要做好防風
當天早上起床氣溫只有6度,9點起跑時升溫到11度,中午又會曬到發熱。雖然有陽光,但風一吹還是冷得讓人發抖。多數人選擇穿長袖、外套或透明雨衣出發,是個兼顧保暖與方便脫穿的好選擇。
在痛苦中找到感動
這半年身體狀況不太好,所以這場馬拉松跑得有多辛苦就不贅述了。但也正因為神戶馬規劃周到、品質優異,即便過程痛苦,還是能咬牙享受當中的樂趣。
這趟是一個人出發,沒想到在青旅遇見台灣來的跑者哥們,感謝他們餵食、陪我聊天解悶。還有從東京來參賽的室友阿姨,跟我分享當地人在日本馬的中籤率只有3%,她很珍惜這趟旅程;以及來自愛媛的跑者弟弟,讓我感受到日本人對馬拉松的熱情。
最要感謝的是長榮哥,他在最後4公里陪我聊天到終點。我們兩個都是身體狀況不佳,一度想棄賽,但還是互相鼓勵撐下來。雖然這是我們成績最差的一次,但也正因如此,我們在最後那段路的每一步都更有意義。
我們告訴彼此:「不要停下來,就能完賽。」

お疲れ様でした!
神戶的風很冷,但心卻很暖。從市區到海邊、從痛苦到完賽,這場馬拉松,不只讓我完成了42公里的挑戰,也再次體會了跑步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