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寫於2023年2月26日,重新整理收錄於此)
跑者們的嘉年華 – 馬拉松博覽會
參加海外馬拉松,不只是挑戰身體極限,更像是一場文化小旅行。比賽前最令人期待的行程之一,就是馬拉松博覽會 EXPO。這裡不僅是領號碼布的地方,更是跑者們的朝聖地。贊助商雲集、運動品牌齊聚一堂,不論是想補齊裝備,還是單純逛逛感受氛圍,總能滿載而歸。
今年大阪馬的 EXPO 設在住之江區,一大早門口就已經出現長長人龍。進場前需通過體溫檢查,外國跑者則需出示護照。因應疫情,主辦單位對健康管理相當嚴格,從比賽前一週開始,每天都必須量體溫並上傳至指定 App。只要當天體溫超過 37.5 度,就無法報到,也會被取消比賽資格。
順利完成報到後,我領取了號碼布和選手衣,開始逛起攤位。印象最深的是「賽道攝影解說區」,雖然語言有點隔閡,但透過同步移動的地圖與影片畫面,仍能感受到主辦單位的用心。特別是拍攝畫面中的賽道被完全清空,沿途還安排了穿著黃色制服的工作人員,整體規劃井然有序。

逛到一個書攤,熱情的老闆滔滔不絕地向我介紹一本介紹大阪馬歷史的書。雖然我有聽沒懂,但最後還是被他的熱情打動,忍不住手滑買下來了。

不少攤位也推出了 IG 按讚、Hashtag 上傳就能換贈品的小活動,不知不覺玩得不亦樂乎。不愧是關西最大規模的路跑賽事,就連展覽也熱鬧又好玩。

感謝黑衣爺爺帶我完賽 – 30km後的收穫
沒想到,我在 6 小時內跑完全程!而且只差 4 分鐘就能刷新個人紀錄。

這次能順利完賽,要特別感謝一位在賽道上默默陪伴我的「黑衣爺爺」。大約在 30 公里之後,他出現在我前方,步伐穩定、神情從容。與其說他在跑,更像在散步。我便開始觀察他的跑姿:

- 腳步輕巧、不抬大腿
 - 步頻飛快,我差點跟不上
 - 手臂自然垂下,小幅度擺動
 - 身體微微前傾,形成順暢的推進力
 
天啊,這根本是教科書等級的省力跑法!我立刻模仿他的姿勢,並全神貫注地維持節奏。最後一公里,我甚至用 5 分速全力衝刺抵達終點,連自己都不敢相信。
比賽當天早上,大阪只有 3 度。冷風一吹來,凍得我直想罵髒話。前 5 公里完全靠意志力撐著跑,直到身體逐漸暖起來,才稍微進入狀況。前半段我用每公里 7 分速穩穩前進,但到了 25 公里左右,大小腿開始緊繃、幾乎炸裂。正當我快撐不住時,那位黑衣爺爺像命運安排般再次出現在我前方。
人生中的某些巧遇,或許真的都是為了提醒我們:你還能再多撐一下。
整場比賽據說有超過3萬名跑者,包含來自世界各地的 700 名海外選手。無論在哪一段賽道上,總有人陪著一起跑。就算速度不快,也不曾感到孤單。

唯一的小小遺憾是,全程都沒吃到主辦單位準備的食物補給!中途還問了一位工作人員:「食べ物はありませんか?」她說再 2 公里就有了,但我趕到時早就被掃光,可能真的是跑太慢了。

沿路有民眾提供私人補給
幸好事先規劃了補給策略,加上沿途熱情的民眾提供私補,才能一路撐到最後。補給策略:

- 0–20 公里:每 5 公里 1 顆軟糖
 - 21 公里過半馬:補咖啡因+能量棒
 - 25 公里:1 包乖乖膠
 - 28 公里:1 包能量包
 - 32 公里:1 包能量包
 - 35 公里:1 包乖乖膠
 - 40 公里:1 包咖啡因
 
這是我第 4 場日本馬拉松完賽。從起跑時的寒冷與不安,到終點線前的衝刺與感動,每一步都深刻難忘。謝謝大阪馬拉松,讓我又一次突破了自己的極限。
也謝謝這趟旅程中,所有曾與我擦身而過的跑者、給予鼓勵的陌生人。













